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进行合理估算,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数量关系,发展他们的数感;也要通过在实际的度量活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逐步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能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良好的量感。只不过,由于测量的相关内容是被分散到不同数学学习领域之中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的完整计划,  相似文献   

2.
潘才芳 《福建教育》2023,(10):52-5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特别是质量单位,学生看不清、摸不着,全凭感受,难以表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学生对“选填合适的单位”及“单位进率”等客观题的完成度与正确率常“令人满意”,但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甚至与实际重量相差甚远。由于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质量单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培养到什么程度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容易成为教学盲点和难点。本文,我以第一学段“千克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五年制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二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是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为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只靠观察是不能真正建立起重量观念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创新,较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下面仅撷取几个片断加以介绍。片断一: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P29~32。【教材简析】本课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线索:首先是比轻重,学生很自然地由生活经验出发想到"掂一掂"和"称一称"的方法;由"称一称"引发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认识;由"秤的认识"产生认识常见质量单位,称量物体质量的心理需求。教材通过"想想做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量感,简单地说,就是对量的感受。具体而言,包括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厚薄、快慢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这是老师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现结合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认识千克是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质量单位及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培养量感的有效载体。如何针对学生特点,  相似文献   

6.
曾伟福 《天津教育》2022,(21):54-56
<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量感培养在教育界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综合各种文献研究,“量感”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即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也是一种能力和倾向”。可见,量感是对多少、大小、高低、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指向形象、有背景的依托,指向感觉、内化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量感品质的提升,而且在外部经验向头脑内部内化深化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薛芳 《山东教育》2002,(25):51-5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第四册第四单元42、43页“千克的初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通过一掂,称一称,看一看等实际操作活,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2.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通称体重和书包以及小黑板的重量,进步认识千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片段:师: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关于千克的多知识,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千克重沙子,小组的同学轮流掂一下,试试到有多重?(小组活动,轮流掂1千克重的沙子)师: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  相似文献   

8.
冯刚 《小学数学教育》2022,(21):23-24+27
<正>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其大小的直观感知,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主要表现为知道量的大小可以测量,知道统一度量单位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比较,理解度量的本质是以标准作单位去比较并用比较结果描述量的大小。对事物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主要表现为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基于单位变化转化度量结果,会运用头脑中的单位表象、度量经验通过空间想象进行估测,  相似文献   

9.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百分数从数与代数领域移到统计与概率领域,以突出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凸显统计量的育人价值。一方面,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大量的鲜活素材,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的。所以,百分数的教学可以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跳出对分数的量与率的理解,充分感悟百分数有利于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数学实验是基于“做数学”的理论,借助物化的工具,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创新意识,促进数学知识有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方式。开展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借助多感官融合理解概念,发现规律,验证结论。“滴水实验”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7页“动手做”的活动。本实验创设了在一枚1元硬币上最多能滴多少滴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先估一估1元硬币上滴水的数量,激发探究兴趣;再通过实验获得结果,初步体会到:1元硬币上能滴水的滴数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实验作为一种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运用有关工具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圆的周长是图形测量的内容,从测量方法上看属于间接测量,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数学实验)得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利用关系来计算。圆的周长在数学发展史上具有迷人的魅力,特别是周长与直径的比值π至今还是数学研究的对象。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穿越千年的研究历史,亲自参与探究圆的周长的过程?在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十二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安徽省合肥市丁元春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引领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学习的魅力。下面就结合这节课的教学片断谈一谈关于数学实验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小数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也是数概念扩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认识为学生在本节课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教材中的例1为学生提供的是测量课桌的长度(5分米)和宽度(4分米)的问题情境,先引导他们用“米”作单位的分数表示上述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73):71-72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从一点一滴的实践、体验中感悟而来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丰富和提升学生对于量的经验是建立量感必不可少的途径。而要丰富和提升学生对于量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量的典型参照物是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案例]教师出示台称,问学生:你见过台秤吗?在哪里见过?台秤怎样称物品的重量?通过与学生谈话的形式,唤起学生有关台秤的知识经验。接着让学生认识台秤及使用方法,组织学  相似文献   

15.
<正>课前思考“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单元的种子课,承担着发展学生量感的奠基作用。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厘米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把握度量的概念、方法、工具,在度量活动中发展量感。这为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度量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度量的意义和价值。[1]  相似文献   

16.
<正>核心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问题,它不仅能串联和衔接课堂教学,而且直指数学知识的本质,诱发深度学习,促进学生从概念表层向数学本质掘进,逐步理解所学知识,发展核心素养。数学教材中知识体系是以“明线”方式呈现的,而数学本质则以“暗线”的方式隐藏其中,教师对某一节课核心问题的提炼,一般要在透彻分析教材“明线”的基础上,找准隐藏其间的“暗线”,把单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而把握其中的数学要素。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这节课内容真是太简单了。于是,我便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践行“深化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内涵与理念,本课的教学将量感的培养孕育于体验活动之中,凸显对1毫米、1分米单位长度表象的建立,帮助学生贯通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感知长度单位的系统性。同时,通过多样的估测活动,让学生了解估测方法,积累估测经验,形成估测意识,使学生的量感不断拔节生长。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