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明清以来,福建木偶戏以泉、漳两地为盛。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漳州龙海以许盛芳、许桑叶为代表的“许氏木偶头雕刻技艺”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与传承谱系,并探讨了传统木偶头雕刻技艺在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融合吸收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综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气质和中国式的审美倾向。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尤其是电影的技术形式革新对戏曲内在的艺术风格和主题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从布景与转场的现代性转换、电影运镜强化戏曲表演的张力、老故事与新技术的有效融合、戏曲电影传播的效果化追求等方面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戏曲艺术要想突破困境、获得更好地发展,必须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东采西摘     
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明代时已流行全国各地,清代以后进入全盛时期。演出的声腔,出现了辽西、漳州、泉州、晋江、邵阳、高州、潮州、川北、石阡、泰顺药发、临高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文化内涵也是我国古今社会生活的真切反映,它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方式焕然一新,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需要,我国传统戏曲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将传统戏曲中脸谱造型、色彩、服饰等符号语言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不仅为动画注入了新的创作元素,在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上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同时动画作品中戏曲文化元素的再创造,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升了动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推动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戏曲舞蹈和古典舞拥有独特的民族传统舞蹈艺术,本文主要以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阐述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起源由来、发展过程和戏曲舞蹈身体语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研究舞姿外部形态和内涵要素,总结和探究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使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我国戏曲动漫及音乐体现了戏曲和动漫、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时代艺术性特点,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弥补了传统戏曲在中小学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不足,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广泛传播。通过分析戏曲动漫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求和社会功能等,希望促进国产动漫艺术民族化发展,传承衡阳花鼓戏,弘扬中华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9.
漳州布袋木偶以精湛的演技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于世。漳州传统的布袋木偶服饰,构成了漳州木偶造型的重要因素,它继承了"漳绣"的优良传统,用料考究,工艺复杂,既是华丽的戏服,又是精美的工艺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漳州传统布袋木偶服装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漳州传统布袋木偶服饰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制作工艺等进行整理分析,希望能保存该手艺,并引起世人对木偶服饰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响应新时代传统文化习承与发展号召,确保更多人得以认可并接纳传统文化,开展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活动,主要源于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地区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息息相关,通过解析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可以探寻艺术文化的演变历程,提高艺术文化解构、研究、传承质量,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以期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体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民间戏曲在当下要实现艺术传承和繁荣发展,就必须重视如何提升其社会认同度的问题。因为,社会认同度越高,其审美接受程度也就越高。当前社会风尚、文化潮流和社会心理向度与大众的艺术认同度及审美接受存在密切关系,地方戏曲的传承者应重视这种关系,并去应对大众艺术认同度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热点材料】材料一:秦腔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面临着严峻挑战,保护传承发展刻不容缓。11月26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保障措施等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值得每个人进行学习。戏曲鉴赏过程中能不断提高鉴赏者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人文精神,运用戏曲鉴赏进行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举措,针对中国传统优秀戏曲的鉴赏,不仅能培养鉴赏者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还能充分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在利用戏曲鉴赏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循循善诱,在长期的熏陶中逐渐培养学生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塑造。同时实现学生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民族声乐在借鉴西方声乐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戏曲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大量素材,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声乐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从唱腔、表演形式、演唱技巧、审美熏陶等角度分析了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增强对民族声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以表演为核心的综合艺术,艺术表演中的扮相服装讲究色彩与搭配,人物的妆容讲究程式性和装饰性,所以戏曲美学是一种具备声、色、情景的综合美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整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传统戏曲服饰与小学美术中的设计服饰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寻找新的途径与思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为了让学生了解戏曲艺术、传承戏曲文化,各地普遍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安排专项保障资金、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并为学生安排演出剧目。这对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但从实践来看,戏曲进校园活动还存在学生戏曲知识储备不足,进校园演出剧目不够丰富,在校学生覆盖面不广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完善制度、选准内容、加强互动等方式来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以确保戏曲进校园活动贴近实际、广受欢迎,实现实施素质教育、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戏曲是一种文化艺术,是我国传承多年的文化财富。随着各种流行音乐的盛行,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逐渐淡忘,失去了兴趣,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弱,使得学校戏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戏曲艺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感受祖国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学校应加强戏曲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从根本上热爱戏曲,提高音乐课堂戏曲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课中戏曲艺术教学的具体开展,以提高戏曲艺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必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戏曲专业院校,通过戏曲高级人才的培养、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戏曲文化的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是以音乐、歌舞、美术为一体的戏剧表现形式,唱腔流畅且淳朴,拥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我国民间小戏的黄梅戏可以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理念及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将黄梅戏戏曲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对传承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此本文结合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及戏曲元素,探究黄梅戏戏曲元素在文创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承和创新应用思路,以期推动我国黄梅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西文场是民间曲艺、戏曲的代表作,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审美内涵,其雅俗共赏的表现特征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形式,使其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仍然散发出魅力和价值。在面临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带来的危机与挑战时,应立足"保护"以更好传承和发扬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文化战略发展的高度制定保护的对策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