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承担着更多的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责任。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需求、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存在办学模式还不够成熟、办学职能还不够完善、办学保障还不够到位的现实困境,需要多管齐下探索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力类高职院校与帮扶驻点村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基于帮扶驻点村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在“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开展“输血+造血”式帮扶的一系列措施,从而有效提升村两委班子、“两后生”、青壮年群众的思想政治高度、技能技术水平,切实发挥高职院校特色帮扶与后盾支持的作用,以期为电力类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性升级的关键所在。当前,由于教学实施中存在时空限制,高职院校相当数量的校企合作项目层次较浅、形式单一。高职院校应以产教融合为最终目标,充分思考校企合作在实现“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整校校企合作路径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破解人才培养改革中的“瓶颈”,从而巩固和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  相似文献   

4.
融入乡村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产业"先进主义"、企业"以大为美"以及地域"城市中心"等倾向,不利于高职教育与县域以及乡村产业形成深度合作.基于"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政府引导、精准对接和共享发展为原则,构建高职院校融入乡村产业的基本框架,实现以产教融合优化乡村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和创新以及参与乡村秩序构建与乡村治理.推动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重在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改进县域产教融合治理;促进有效衔接,完善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的实践框架;培育生态,实现高职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以探索高职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政府、学校、乡村三方进行研究,明确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与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高职艺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从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两个层面提出助力路径。具体为,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乡村振兴帮扶政策;开展艺术专业教学+美育赋能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完善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美育促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探索非艺术类专业+美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闽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囿于两地限制性的政策环境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合作办学向纵深发展.为此,应规范政策制订,创新办学模式,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内涵建设,为闽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构有序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然后从表现和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是产业振兴,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更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让高职教育有效赋能乡村发展,将产教有机融合,是亟需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师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教师合作与产教融合相互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合作具有职业性、多元性和技术应用性特点,目前受学校内外部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合作存在主体意识匮乏,合作组织机制不健全,合作方式单一、被动等问题,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化.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合作效能,积极作用于产教融合,迫切需要多方利益主体建立健全教师合作制度并促进其落实,营造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畅通产教融合中教师合作的渠道,激发教师主动合作的意识,使之由被动式、松散式、单一式合作走向主动式、紧密式、多元式合作.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方案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生源充足、就业质量提升及办学领域拓展等机遇。高职院校应借助政策"利好",结合自身优势优化办学领域与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职重任在肩.面对时代之问,"村校合作、共生育人,产教融合、共生兴村"是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的应有逻辑.要实现村教共生,则需要通过人才、文化、产业的"共生介质"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产教赋能.通过专业与产业同发展、学生与"乡贤"共进步、教师与村民齐增收、校园与村庄成一体的"四元驱动"实践路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村校协同共生,为乡村振兴添彩.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道德修养、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等方面为涉农专业学术科普农耕文化,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但当前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专业教师数量和办学经费不足、涉农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为了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农业高职院校应从完善教师引进和培养机制,拓展办学经费筹措渠道,提升学校知名度,组建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和创新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经管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备受社会和企业的关注。十九大以后,国家进一步深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有把课堂学到的经营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在经营活动中实践理论知识。产教融合可以把经管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专业技能;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专业技能的舞台,提前体验实际岗位的工作职责,为就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逯铮 《成人教育》2019,39(5):75-80
产教融合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深入剖析产教融合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区别。研究发现推进"产教融合"困难的主要问题有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具体,校企双方缺乏合作基础,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不够等。认为解决"产教融合"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宏观层面,地方政府出台实质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强化行业指导作用,赋予行业应有职能。微观层面在建立机制、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实施、师资队伍和文化育人方面开展产教融合,各利益相关方多层次全方法共同发力,才能建立真正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需进一步延伸。高职院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还面临院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师""生"两侧的双重性薄弱、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办学模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需改变院校供给侧结构以发展乡村教育,提升"师""生"侧吸引力以储备乡村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教育质量,改革办学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林业类高职院校以林业专业(群)特色优势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通过产教融合,脱贫方式从治标转为治本,是革命老区赢得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路径。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探索新时期林业类职业院校与中小微农林企业协同育人,共建产业学院、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形式,开展生态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19.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以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选择。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各地应从机制和实践两大层面出发,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互利共生。从机制维度来看,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相关方应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互联网+职业教育”线上教学机制,为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赋能蓄力。从实践维度来看,各地应统筹乡村产业规划和院校发展规划,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健全职业教育培训育人体系,加大乡村产业人才供给力度;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工作,以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对涉农专业存在认知误区、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不深、“校农合作”重视不足是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多元化涉农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想引领培养“三农”情愫、专业整合强化人才支撑、依托社会服务搭建“校农合作”平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并提升师生主动服务“三农”的社会意识和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