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量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计量单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大计量单位因为表象难建、表征不易让教师和学生非常头疼。那么如何突破困境让学生形成大计量单位的量感呢?我们试图从问题入手,深度剖析其根源,在此基础上探索大计量单位的量感建构及培养策略。一、聚焦:大计量单位教学的问题剖析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后,  相似文献   

2.
“计量单位”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是最为基本的度量单位,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螺旋上升的内容.笔者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阐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关于面积计量单位的教学,以及如何创设多维体验,帮学生进行“量感”的意义构建,如何突出关联,建构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计量单位的表征体系,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而学生估测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其"量感"。"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容易成为教学的盲点。教师要明确"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填补学生知识储备的空缺,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培养"量感",用灵巧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以长度单位为例,阐述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一、多重感官体验二年级学生初学长度单位时,厘米是基本单位,米是衍生单位;但是到三年级学习毫米、分米、千米时,基本单位调整为米更合适。在基本计量单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的运用,常常比数学上的精准计算更重要,应用也更广泛。而量感的建立也成为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量如何提升学生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应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笔者认为在"单位量"的教学中,数感的建立离不开量感的培养,而量感的培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计量单位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  相似文献   

7.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发展学生的量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一般按照“产生需求—理解意义—感知大小—生活应用”的流程展开教学。浓墨重彩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一个单位”形成清晰的图式表象。然而每一个计量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量感对于计量单位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也对后续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助推学生“量感”的生长,最终让量感的培养水到渠成。文章认为,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数学教学,教师需要用适切实境,制造冲突,催生量感意识;利用具身实感,开拓视域,丰富量感体验;开展数学实验,拉长体验过程,让量感得到深度生长。  相似文献   

9.
<正>“常见的量”与“图形的测量”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往往重视计量单位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计量单位的选择和换算,以及几何图形的绘制,图形的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技能性训练,而忽视学生量感的培养。一些学生在选择合适度量单位时常常出现选择错误,就是他们没有形成良好量感的典型例证。量感,是对物体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人通过视觉、  相似文献   

10.
数学直觉是很多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思维的直觉总是转瞬即逝,令人捉摸不透,闪着神秘的光芒,也令学者们对此趋之若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初步的数学直觉可侧重以下几方面:在计算教学中利用通过猜测、估算、反思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在解决问题中重视线段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体验与交流中获得丰富而准确的经验;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通过观察、画图、操作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里的可测量属性便是长短、轻重、二维平面大小、三维空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些都是抽象的属性。新课标把“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强化,使得“常见的量”这原本不起眼的角色熠熠生辉,只要学习量,就必须渗透量感。“计量单位”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估测中、在体验中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2.
施乐旺 《江西教育》2022,(10):42-45
量感,是指一个人对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量的形态的感性认知,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量感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一线教师虽然深知量感培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大计量单位的教学,却是困难重重.比如"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不仅"大"而且离学生"远"."...  相似文献   

13.
较大计量单位的量感形成需要“经验”支持。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1千米有多长”的教学为基础,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确立“1千米”的量感表现。结合案例,提出“真实体验,建立‘量的表象’”“多维感知,丰富‘量的体验’”“先估后测,重视‘量的估计’”等量感培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金爱萍 《上海教育》2023,(10):69-70
<正>小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有明确的度量意识,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也能对要被测量物体量的大小进行合理的推断,并且能够选择合适的数和单位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示;第二,建立度量单位模型,明确同一度量不同单位的进率关系,能正确区分、灵活选择和转化;第三,善于估测,能合理运用估测策略。教师有意识地开展相关教学,对促进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提高估测能力、拓展数学思维、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等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蒋智能 《广西教育》2023,(16):61-64
本文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论述量感素养的培养需要经由“量”的认知发展最终实现“感”的能力提升,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经过初步感知、稳步发展、实践延展三个教学实施步骤,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课前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堂新授内容;通过课中多维认知,拓展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通过课后综合实践,增强量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培养高阶思维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在量感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与实践活动,经历单位产生的过程,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在量感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计量单位换算错误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计量单位英文缩写的教学,引导学生自觉使用计量单位的英文缩写,丰富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约抽象之美。  相似文献   

18.
量感是数学学科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借助情境设计、实验组织、合作活动、实践探索、叠加尝试等学习手段,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量感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中形成量感认知。“公顷和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度量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量感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针对学生量感认知培养展开教程安排,以提升量感培养效率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数学知识,其中度量知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度量知识的教学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能力。在量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再深化实践认知,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帮助学生实现从量的理解到量的准确感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文章将从量感培养的意义着手,深入分析量感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实用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其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探究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单位量、正确选择参照量、合理推算特大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使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