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儒林外史》中的小人物按其职业和经济状况分类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进一步分析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所作的探求以及在探求中因理想幻灭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悲观消沉之意 ,肯定了作者思想中进步的民主主义因素 ,也指出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3.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手法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事态炎凉和人心冷漠,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进在这中环境下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上,虽然在垂老之年得到了功名,但却在狂喜之下疯了.疯的丑陋.疯的可怜。范进的悲剧是一种讽刺,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  相似文献   

5.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过继叙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长期存在于明清通俗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也有过继叙事,对小说文本产生了重要意义。一方面,过继叙事具有拓展新的情节空间、引发新的叙事走向以及连缀叙事结构等小说叙事价值。另一方面,过继叙事在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描摹众生世相等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儒林外史》中较多且成功的过继叙事,可能与吴敬梓的过继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38-141
《再生缘》是明清弹词中的一部优秀代表作品,长期以来,对此书的研究层出不穷,而以往对本作品人物形象研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主人公孟丽君以女儿之身女扮男装登阁拜相的个人传奇上,其人其事所闪烁出的耀眼光芒往往便掩盖住了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其实在主角之外还有很多配角,而在配角之外,另有许多小人物的存在,这类小人物在研究中不受重视,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作品中的这些小人物塑造的也同样精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草蛇灰线"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较常运用的技法术语,在我国古典小说批评和相关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草蛇灰线"法的普遍运用容易产生包袱迭生、悬念四起的艺术效果.它在反复涉及或提及特定事物时,加深了对这一事物的典型描写,也就构成了这一事物的典型特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翘楚,在其行文布局和人物结局的安排上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材料的取舍方面,《儒林外史》借助春秋笔法里的笔削手法表达作者意图;在叙事过程中,又采用了春秋笔法中“一字见义”的方法传情达意。其卓著的反讽艺术是对以《春秋》为代表的史传文学进行借鉴的结果。春秋笔法的成功运用大大提高了《儒林外史》叙事的文人化程度,该书也由此成为最为文人化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范进是文木老人在《儒林外史》中着意刻画的丑儒之一。渠热衷功名,迷恋仕进,一旦中举即四处秋风,进士及第后又上下联络、门生勾结,可谓俗极、恶极。然范进生来贤良,想来同“荀枚”“匡迥”之辈不曾两样(可参范进中举前之言行)。渠毕竟不是性恶之人,成为儒林败类虽非偶然,却似也有根由可寻。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的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小说主要内容来看,《儒林外史》是一个圆形的小说结构,从"独善其身"却不得自由的王冕,到"济天下"的真儒贤士,最后又回到"独善其身"且身心自由的"四奇人"身上,这样的情节安排展现了吴敬梓对文人理想出路探寻的过程,积极救世在当时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四奇人"那样隐于市集,以自己的手艺谋生才是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儒林外史》中娄府两公子——娄玉事、娄玉瑟的形象分析,一般认为他们是矫情干誉,沽名钓誉以充当名士。细读《儒林外史》,觉得这种评价有欠妥当。拟就娄府两公子的形象,揣摩作者吴敬梓的本意,并参考有关资料,力图客观公正地童新做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近代讽刺小说在语言上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从《儒》中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的使用入手,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加以论述,得出结论:《儒》中反复问句的使用体现了江淮方言的特色,但与今天的江淮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清中叶的《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通过封建文士追求功名富贵的卑劣行径以及他们在科举桎梏下悲哀惨绝的人生,彻底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及其对人性的戕害。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剌小说,它所创造的寓悲剧于喜剧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使吴敬梓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巨匠,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城》是一部在人生边上审视人生的小说, 1947年在上海初版时,在国内外文坛上就引起了轰动。之后,这部小说曾风行一时,广为流传,现早已被改编…  相似文献   

17.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功名富贵"为中心,采用了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法来刻画全书的主要人物。书中人物在对待功名富贵的向心或离心的变化中,受到一次次的检验,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有序的演进。这种人物的刻画方法与"功名富贵是全书的第一着眼处"的构思紧密相关;与"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互为关联;也是夸张、讽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从中古汉语到近古汉语,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人称代词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拟把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和近古时期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称代词进行比较,以找寻一些人称代词产生和消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赵春敏 《教学随笔》2016,(5):146-146
关于《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一个最好的著作,在其中,他塑造了方鸿渐等典型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讽刺意味,增加了这部作品的研究价值。对于本文,集中精力描写了《围城》中很多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给读者很多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复活》和《儒林外史》都是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题材,来嘲讽贪官污吏及其他可笑的人物,现现各自的社会风貌,但前者而直率,后者机智而婉转;两部小说都是通过讽刺情节和讽刺场面的朴实描写而获得讽刺效果的,但托翁有时夹叙夹议,而吴氏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两部作品都善于展示讽刺对象的言论与行动、现象与本质的尖锐矛盾,让人捧腹大笑,但一是无情的笑,一是含泪的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