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绩效化的管理,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障机制,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土家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深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并将非遗文化引进课堂,构建非遗文化的教学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发源于乡村,与方言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保护方言入手。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还是烟台语言文学类非遗的原始载体。烟台乡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文化生态正在消解、人才断层化、个性淡化等问题。将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相融合,改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提升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坚持创新,构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土家语属于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作为武陵地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文化空间处于不断变迁的状态.文化空间在土家语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土家语提供使用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土家族聚居区民众使用土家语的文化氛围.因此,土家族民众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营造适合土家语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空间,为土家语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的核心。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背景下,以来凤县"舍巴日"、"牛王节"两个文化空间为例,探讨"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问题,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应关注文化空间要素;"文化空间"保护适宜采用空间性或地缘性的视角,充分考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样式和历史主体性,并关注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形态和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对特定历史文化共同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摆手舞是湘西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形态和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汉化,家庭传承模式面临现实生活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保护摆手舞的文化生态,加大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以使摆手舞这一土家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三至六岁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他们善于模仿生活中熟悉的动作,故让摆手舞走进幼儿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文化先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的内涵,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存在重视程度不足、保护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传承主体断层、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造成文化振兴道路曲折难行。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群众认知、扩大新媒介宣传、培养接班人、创新非遗产品等方式,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各种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保留和演变,这些文化需要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有些甚至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教育是推进山西省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职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发受到重视,作为文化传承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了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分析其内在原因和问题,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的路径探究,发挥大学生的独有优势。高等学校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相似文献   

13.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土家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土家族摆手舞蕴含独特的民族精神风貌与民族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传统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美。本文从土家族摆手舞的溯源入手,从摆手舞的生活形态与剧场形态两个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14.
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工作的核心。为探讨电视传媒应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性和着力点,课题组基于对羌族、非羌族的问卷调查和对羌学专家、电视节目编导的半结构访谈获取的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羌族和非羌族就电视传媒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和运用上存在认知差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传方式;电视传媒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电影、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次是选秀节目和纪录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文化日益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不断传承与保护。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与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介绍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海南省高校图书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的价值优势,进而从高校图书馆业务功能层面上,指出了高校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形态,让人们见证了历史,得到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宿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为此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针对宿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濒危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宿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了明确,指出宿迁地区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就业现状,将本土非遗技能传承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开展系列化非遗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传承、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现传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社区内推广,可极大地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也为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社区文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选拔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地鸽子作为土家族原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土家族及其生活地域的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研究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地鸽子以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民俗、传统美德、体育健身与创新精神,在现代传媒、文化娱乐与群众体育潮流中,在政府引导、学校教育、民间兴趣辐射与地方特色创建活动中,实现了从土家族走向中华民族的大的传承和发展.为此,本文立足现代传媒手段、教育手段与群众体育大力发展的时代形势,深刻思考分析了地鸽子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