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苏州是世界上建城历史最长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2500年;苏州中学及其前身是世界上建校历史最长的学校之一,至今已有951年。校址不变,办学不断,可以成为计算“校龄”的客观标准。苏州中学最早的前身北宋府学,创办于景(礻右)2年(1035年),比创办于1186年的牛津大学还早134年。北宋府学演变为苏州中学的历史过程是:宋仁宗景(礻右)2年,四十七岁的范仲淹以天章阁待制作苏州郡守,捐献南园筑宅之地,兴建府学。首任掌学的是名师胡瑷。苏州从此有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开创了官办书院之风,对中国书院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苏州府学经历了苏州府学阶段、紫阳书院阶段和新学阶段等三个阶段。胡瑗、张伯行、汪懋祖等优秀教育家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其目标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实践观等教育思想代代相传,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代城墙的维护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清代云南城墙有石城、砖城、土城、水城和木城几种,它们因为材料的不同,抗破坏性能也不同,因而被破坏的频率和修复的周期有所不同;而造成城墙损毁的因素也有多种,包括战争破坏,地震,雨、水冲蚀,风力摧毁,火灾以及年久失修等等.城墙的维护在古代应该有一定的制度或者案例可循,其中资金的来源在城墙的维护中最为关键,有清一代,维修城墙资金的来源有动用府库、官员筹集、官员捐献以及士绅捐助几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搜集和集中散见在苏州各处的碑刻,苏州成立了碑刻博物馆。现搜集到的碑刻已有三千块之多。(西安碑林也只有二千三百多块)。这些碑刻集中在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内。文庙内戟门前有清乾隆满文汉文平定准噶尔告太庙碑、平定大小金川告太庙碑、平定回纥告太庙碑,它们是清初国家趋于统一的见证,也是反映边疆历史的珍贵资料。除此还有清康熙时孔子至圣先师赞并序、明洪武苏州府孔子庙学新建南门记,明万历苏州府重修儒学记、苏州府重建文庙记、清嘉庆重修苏州府学记等碑刻。  相似文献   

5.
清代苏州府学及所属县学,历史悠久,官方重视,办学条件较好,作育人材,导引士风,成就显著,于培养崇文尚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多所贡献.但科目偏狭,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积弊难纠,完全成为科举之附庸.随着近代社会进步及教育体制的变革,旧式官学教育体系终告瓦解.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诗中所记的南园即今天苏州古城南边的沧浪亭文庙一带,它本是五代吴越王钱元璙的府邸,宋时封给范仲淹。“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学,并延聘当时颇具声望的教育家胡瑗担任教授,实施“分斋”教学。一时名师汇聚,他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府学优良的校风。从此,苏州中学开始了“千年府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所在的江苏省苏州中学秉承苏州府学紫阳书院的文脉精神,坚持千年府学、百年新学的办学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多元自主的“现代府学书院制”的发展模式,并系统地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寻求现代教学方式与书院制的对接融合,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书院制模式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8.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野史”是代表中国封建社会野史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中国野史集大成之作。上海书店印行的《清朝野史大观》一书,是“清一代野史的总汇”(《清朝野史大观·编辑凡例》)。此著篇幅浩繁,经过编辑,悉心编纂总其成为五类十二卷,即清官遗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述异等五个部分。各部均分用二卷或四卷来论述。对《清朝野史大观》的宏观研究,是对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要通过我们的研究,去粗取精,寻回中华民族广泛留存民间的史学瑰宝,以弘扬我中华悠久流传民间之野史文化,这对研究祖国历史文化将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统治者对文化政策的弛禁,以及士商合流、资本主义的萌芽,苏州坊刻兴盛,商人在戏曲、小说乃至山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这是苏州坊刻对文化的极大贡献,有力推动了明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即使进入清代也绵延不绝。清朝中后期,在统治者的不断打压下,苏州书坊逐渐衰落,鸦片战争造成的上海开埠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把苏州坊刻推向了灭绝的边缘。  相似文献   

10.
封面简介     
《基础教育参考》2011,(19):56-56
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进贤坊上,镌刻着这样四个字——“寒柏凌霜”。这是常州府学八大状元之一清朝状元钱维城的题词。常州市第二中学原址为常州文庙、常州府学,文人辈出。被誉为“千年府学,五朝文庙”的读书圣地。如今,常州市第二中学的学子们秉承先人“博学以穷理。约理以修身”的诚肃精神,立志成为“人中君子,国之栋梁”。  相似文献   

11.
卡伦是清朝在其管辖区域内关隘、要塞等处设置的一种特有的管理或防御设施。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清廷极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疆地区的军事驻防。因此,清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卡伦的记载,如《清实录》中关于卡伦的记载颇多。透过这些记述,人们可以看到,有清一代卡伦在新疆的设置地域、类型转换、职能变化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清代新疆的军事制度沿革。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作为清代小说的杰作,也描写到了苏州的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苏州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与服饰内容,出行与娱乐方式;二是苏州的岁时节日,包括节日与节气的有关描写;三是苏州的民间信仰,体现为两个方面:尊崇佛教文化,崇拜民间神灵。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新疆“回兵”述论齐清顺有清一代,在新疆曾长期存在着一支有维吾尔族士兵组成的常设军队。同时,在清代新疆的许多军事行动中,也都有众多的维吾尔壮丁临时组成的军队配合清军作战。对这部分有维吾尔人组成的军队,由于清朝统治者把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称为“...  相似文献   

14.
清代嘉应客家地区与外界联系颇为密切,至少自清乾隆时期开始,嘉应客家人已经在苏州开展商业活动,并于嘉庆年间在苏州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组织———嘉应会馆。会馆为客家人在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商业及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5.
文庙既是历代朝廷和百姓奉祀2560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贤哲的祠庙,也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学宫和儒学教官办公衙署所在地。文庙的结构布局基本相同。府学和县学,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官家办学的基本方式。历代担任府学教授的人选常常是饱读经书的大儒,甚至是朝廷名臣。本文将史料与考证相结合,追记了南昌文庙与府学的兴衰。  相似文献   

16.
生员是明清时期地方府学、州学、县学学生的普通称谓,是参加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群体。明清两朝贵州都匀府都建立了府学以培养士子,本文利用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从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生师比以及生源范围等视角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明清两代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相当但生师比较为悬殊;明代都匀府学生源来自全府所辖地区,而清代生源则被新建的独山州学、麻哈州学、都匀县学和荔波县学所分流,说明清代地方儒学教育较之明代更为普及。  相似文献   

17.
清代幼帝时期辅政有亲王辅政、太后辅政和大臣辅政三种形式。辅政格局的确立是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辅政人员之间的争斗会大大消耗清朝的实力。同治朝的太后亲王联合辅政使得清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但随着罢黜议政王后,清朝的形势急转直下。清代同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实行的政策,对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各个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年出版了苏发祥著的《清代治藏政策研究》一书。全书 2 0余万字 ,分为八章 ,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清代近 30 0年间中央政府对治理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对我们清楚地认识清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全书主要内容涉及 :1 17世纪前期西藏的形势。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帮助黄教寺院势力集团在拉萨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 ,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对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清朝对藏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2 政教分离、以蒙治藏政策的确立及结束。清入关以后 ,比较顺利地继元明两代实现了对西藏地方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苏州中学以历史悠久、名师众多、人才辈出而著称。它的前身可追溯至北宋景祜二年 (公元 10 3 5年 )范仲淹创建的“府学”。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增设“紫阳书院” ,择府学“高才诸生肄业其中”。 190 4年扩建为江苏师范学堂 ,又名江苏两级师范学堂。 192 8年名江苏省立苏州中学。 195 2年始称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学校现占地 13 8余亩 ,校园内有山有水 ,景色幽雅 ,并有多处人文景观和古树名木 ,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拥有特级教师 2 1名 ,中高级教师占 80 %以上。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 ,苏州中学培养了 3 0多位中国科学院或中…  相似文献   

20.
文山地区清代儒学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府学、书院、义学的创设,并形成了一个涵盖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的教育体系;通过政府经办和个人的捐助,解决了办学经费,维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培养了一批本地士人群体,以此为载体,传播了内地较为先进的文化。促使文山清代儒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大致有:一是清政府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大环境;二是地方官员的重视和积极举办。他们一方面从观念上大力宣传和倡导,同时积极解决办学的经费来源;三是移民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