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诗英译的诗学转变指影响诗歌翻译的语言艺术形式及美学观念的转变。本文从湛约翰1867年发表在《中日释疑》上的《花笺记》英译本出发,探讨19世纪中后期汉诗英译中的诗学转变,发现该译本一改前人翻译《花笺记》时采用的无韵诗体和散文体,采用音步整齐的抑扬格英诗诗体,将中文里难登大雅之堂的粤语木鱼歌改造成英语世界中高雅简练的抑扬格诗篇。研究表明,湛约翰译本是在《花笺记》欧洲译本已经对后来译者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的焦虑”后重寻更为确切翻译范式的一种尝试,反映了当时汉诗英译中亟待重新确立翻译范式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享有"第八才子书"美誉的《花笺记》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七言韵文体的长篇叙事诗,成为中国第一部英译的说唱文学。基于《花笺记》的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英译本《中国式求婚》(Chinese Courtship)和包令(Sir John Bowring)英译本《花笺记》(Hwa Tsien Ki.The Flowery Scroll),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说唱韵语诗体文学早期英译的目的、翻译叙事方式和翻译策略,为中国传统文学及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雯 《海外英语》2013,(6X):151-153
《花笺记》是一部久负盛名的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清时期流传于岭南民间的叙事性韵文,被誉为"第八才子书"。对《花笺记》的译介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人P.P.Thomas的译本是最早并且最为西方世界熟知的版本,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做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学术界确一直没有被重视,该文就以P.P.Thomas的译本为例,总结其中的误译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雯 《海外英语》2014,(8):156-157,166
明清歌唱本诗歌体小说《花笺记》作为"十大才子书"之一,在长久传播历史中影响甚广,汤姆斯所作英译本更是在西方引起关注。该文从哲学诠释学角度出发,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花笺记》的汤姆斯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译者主体性在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海外文坛     
正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之际,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20卷本的"诗体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作品集"。该套文集是以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基础,综合考虑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和十四行诗,精选出20种出版单行本,并配以约翰·吉尔伯特爵士创作的全套经典插图。由方平主编、主译的诗体"莎士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由传统的作者中心论转向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角色。本文从张经浩所译欧亨利短篇故事集《圣贤的礼物》中撷取译例,阐述了张老翻译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而论证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世纪30年代以来,朱熹著述开始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朱子学文献的英文译文或译本为数甚少,且朱熹最重要的著作《朱子全书》尚未被全部译成英文。这显然与朱熹在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符。此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翻译家尝试将朱熹著述译成英文。因此,在中国加强典籍外译工作的今天,有必要加强朱子学文献的翻译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8.
去年9月,中央电视台《对话》的编导邀请我去参加与约翰.奈斯比特对话的节目(该节目2009年10月16日播出)。约翰·奈斯比特不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大趋势》的作者吗?我立刻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9.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2021,(1):95-104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  相似文献   

10.
《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主要的英文作品,本文则从对这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考察出发,以自译的相关理论为支点,力图揭示林语堂英语创作中的"自译性"特征,为研究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中西融合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据考查,莎士比亚最初是作为一名诗人被介绍到中国的,但直到1926年,才由朱湘首次发表了其中文译诗.1949年前,莎诗中译活动经历了译潮初兴(20世纪20年代)、译潮迭起(20世纪30年代)、译潮回落(20世纪40年代)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苏联杰出的西夏学者Н.А.聂历山在整理研究和译释俄藏西夏文献的基础上,对国际西夏学早期研究状况和俄藏西夏文献的全貌作了简要介绍,尤其对我国学者至今了解不多的西夏宫庭颂歌和诗体作品如《新集锦合辞》和劝世教导类文献《贤智集》、《德行集》的部分内容作了力所能及的译释。我国学者经常提到聂历山的研究成果,但至今尚未见到聂历山论著的译文,现据《西夏语文学》译出,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希望为我国西夏学研究者提供某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在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中最早被译为英文,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再被重译,版本多达十几种,是大多数唐诗英译集的必选篇目,被入选的次数已不可尽数。在译介的同时,英美汉学界也不乏一些与《长恨歌》主题、题材和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相关论述。本文拟就该诗在英美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界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关于《飞鸟集》的译本已有诸多,近些年来,由著名作家冯唐所译的版本发行,却一度掀起了文学界乃至社会对此的热议,重点在于对该版本译文中不雅与怪诞用词的质疑。对此,诸多读者认为冯唐所译《飞鸟集》的鄙俗就是对原著的亵渎,也有学者认为此版本是《飞鸟集》最好的译本。本文基于此对冯唐所译《飞鸟集》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以主观性/主观化的理论框架为指导,通过湛约翰英译《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这一具体的翻译实例,从主观化所包含的视角、情感和认识情态三个层面,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寻求"主观化"对等的问题,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哈罗德·布鲁姆诗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学术界关注布鲁姆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被视作美国解构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鲁姆,开始进入中国学人的视野。1989年,徐文博所译《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of Influence)一书的出版,在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具有  相似文献   

17.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四种《韩客巾衍集》均为四卷一册抄本,其中除了"古朝本"《韩客巾衍集》按诗体顺序排列作品外,其余三个版本均按照创作年代先后顺序排列。相较而言,"古贵本"《巾衍集》为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剧本《雷雨》自1934年7月首刊于《文学季刊》之后,后来又印行了很多次,出现了诸多的版本。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有学者开始关注《雷雨》的版本,并在其版本流变研究、版本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和对版本修改得失的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胡仲持是20世纪30至50年代驰骋于译坛且成就颇丰的译家,但国内学界一直以来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具体译作一面,即使是偶尔有人涉足,也多为东鳞西爪,他的译作《约翰熊的耳朵》更无人谈及。以此译作为例对胡仲持的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可探讨其文学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20.
《坛经》版本众多,目前多数都已译为英文,有的版本甚至出现多个英译本,充分证明这部典籍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已得到西方学者和读者的认可。文章集中探讨《坛经》敦煌系统本中英博本的英译史,涉及铃木大拙的节译、陈荣捷的首译和扬波斯基的复译,三位译者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度,其身份和文化背景迥异,使他们的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这为中国典籍英译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