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陶渊明生平及陶诗中的几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依据史籍和乡土资料,进行了周密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始家何处?历史争议较大。本文从乡土材料和诗文内证入手,对陶渊明的“旧居”、“上京故居”、“火灾后起居”及“始家宜丰”等作出了新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晚年陶渊明对晋宋易代这一政治事变的感触与反应、隐居不仕志节在易代前后所表现出的坚定程度、“固穷”思想在易代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三条线索的追踪考察 ,认为晋宋易革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对晚年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这一政治事变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  相似文献   

4.
《和刘柴桑》的创作时间应是西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仲春二月;《和刘柴桑》诗中“弱女”一词,是指味道寡淡的薄酒。  相似文献   

5.
6.
《和刘柴桑》是渊明一部自述往事以博得好友之精神共契之作品。历来将其与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从渊明人生轨迹与思想来考察,此诗实为渊明对好友遗民哭诉衷肠之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晚年陶渊明对晋宋易代这一政治事变的感触与反应、隐居不仕志节在易代前后所表现出的坚定程度、“固穷”思想在易代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三条线索的追踪考察,认为晋宋易革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对晚年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这一政治事变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之称有两个含义,一是历史上的陶渊明,另一个是真实的陶渊明。真实的陶渊明具有二元对立的人格结构,他在文化人格和世俗人格的左右下,对人生、名声和仕途有着矛盾的观点,这缘于陶渊明性格上的的克制性。从他对酒、对琴和贫困的自述中可以得知他在为人上有一定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与田园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陶渊明诗朴素淡雅,谢灵运诗华丽雕琢;陶诗语言清如水,谢诗丽如虹;陶渊明以无为的心态在写实,谢灵运则以激荡的心情在排遣.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不仅吟诵了他的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或隐或显地反映了他不能忘怀世事和个人不幸遭遇的苦闷和激愤。这些作品表面恬淡平和,实则深蕴着一个“有志不获骋”并不“静穆”的灵魂,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是我们了解诗人的思想,认识当时社会面貌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略论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不是天生就“隐逸”的,他的骨子里浸润着儒家入世的思想.他自愿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几番尝试,经历了隐逸思想发展的两个时期──幻想期与挣扎期,从暂时的隐逸走向了不复出仕的“真隐”,这也是他由渴望建功立业转向“近自然”的心灵路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评述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指出其核心所在是一个“真”字。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陶渊明的杰出贡献之一是他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情韵极浓的诗歌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平和、自然的创作心态有直接关系。本文从哲学思想基础与生理心理基础的两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自然”心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本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中表现的敝屣功名,崇尚自然,处世率真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研究陶氏数量不多的“挽歌诗”,对于理解“挽歌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对于深刻理解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抒情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在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隐逸是其从政到从文的转志。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隐逸特征及诗文内容,来探讨其隐逸心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与作品内容与创作年份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陶渊明诗中的“酒意”进行了初步分析,肯定了酒在田园诗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诗中的地名“南岭”应为汉阳峰,并可证其家曾在庐山南麓。从诗中写到门前窗下、堂前屋宅旁、东园西园、花草树林生长状况,说明“人境”优美。又对村庄庭院、附近树林、远处岭陆、湖水与洲渚作生动的描写,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写的应是庐山与鄱阳湖景色。心态有乐:知足乐、饮酒之乐、与邻为友之乐、尚友古人之乐,读书之乐;心态有悲,以饮酒与采菊为消忧解愁之方式。生存状况其实恶劣,土质瘠薄,生产力低下,灾害频仍,故其理想境界在桃花源。陶渊明影响大的原因,自身气节高,客观上社会意义大,历代士人失意,多以渊明安慰自己,以恬淡之心看待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