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学情判断”的教学有效性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则课例对比引发的思考参与语文组老师的一次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旨归的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老师同授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读准读通课文.教学过程的不同,导致两人的教学结果很大的不同.这也引发了观课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正>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但背后都或明或暗地相互关联、形成结构,数学学科尤其如此。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织、前后关联,形成了一座全面立体的数学大厦。但这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又以一册一册教材、一课一课内容的形式呈现。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将数学知识拆解后进行螺旋上升式编排,虽然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渐进地学习,但也让数学知识变得零散,发展脉络变得隐蔽。学生通过教材逐课时地开展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3.
在高效教学的号角吹响的今天,人们都在积极探索教改路子,大胆创新实践。更多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已成为学校领导的共识和普遍追求。  相似文献   

4.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  相似文献   

5.
<正>"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引进了"向死而生"的观点,其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  相似文献   

6.
<正>“扇形统计图”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三学段的学业要求中明确指出:“能根据问题的需要,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取数据,或者通过其他合适的方式获取数据,能把数据整理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功能,会解释统计图表达的意义,能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能在认识及应用统计图表和百分数的过程中,形成数据意识,发展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7.
8.
教研活动的目标是要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理性教学智慧。要实现这一目标,教研活动过程中,仅有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引导老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结合个体经验审视、反思实践,从而促进专业成长,形成实践智慧。"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活  相似文献   

9.
2016年6月14~16日,浙江省小学数学新教材“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举办。我在活动中要执教研究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0-9的认识”,教学对象是借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上课。接到上课任务后,首先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看教学对象,要体现幼小衔接。幼小衔接要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的衔...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获得对千米的深刻认识,教师应寻求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经验在学习中的价值,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正>本节课是人教版四上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第二阶段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和垂直的概念以及会画垂线后,从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到形成概念,进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逐步深入。回顾本次磨课历程,我们最早的教学设计开课由生活引入,让孩子发现平行四边形揭示课题。紧接着让孩子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从而去验证特征。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特征之后,才开始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微课认识乐句为例,通过解读教材,调整或取舍教学内容,解读学生,调整或改变教学策略,并对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改革的关注点转向数学思考、学习活动有效性的今天,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考,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根"。  相似文献   

14.
一、材料选取"比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羽毛球比赛评判、比较速度、买苹果比价格、长方形长与宽的比等。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渠道、不同层次的感知和体验,来理解比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磨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是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求索与历练。"认识角"一课的磨课过程,就是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师》2019,(22)
文章在构建研课磨课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理顺研课磨课程序,以旋转与角一课为例,就课堂中的生成主题进行研课磨课。经过多次反思总结,文章作者发现在研课磨课中,教师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课堂成为一种别样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余彩芳 《云南教育》2015,(Z1):60-61
"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把一定数量的棋子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的活动过程,巩固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体验位值制思想,同时让学生有所发现,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学情是学生成长的晴雨表,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风向标。作为教师,就需要关注学情,正确把握学情,进而科学地安  相似文献   

18.
<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样教育也因信息技术而改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识时间”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认识钟表和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并为以后学习“秒的认识”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教师使用智慧黑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台平板电脑学习终端的环境下进行的智慧课堂教学,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师生即时互动。在学生解答问题后,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56~57页。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必要性和便利性,发展数感。2.知道正、负数的读法、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教师的数学教学已不只是局限于学生获得教材上的解题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方法,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是数学课堂的主要目标。结合“认识角”一课教学,本人谈谈个人的教学实践过程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