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先看例文: 我的两耳灌满了大潮的喧响,一时难以分辨他的层次和色彩。多少面鼙鼓在振动?多少面旌旗在翻卷?多少人组成的巨型乐队在演奏?潮声里有小号的豪爽,圆号的含蓄,双簧管的言情,长笛的机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0~101页。  相似文献   

3.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 ,找出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 ,并从中受到启发 ,给飞机装上雷达 ,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教学难点是理解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我们通过活动化教学 ,化无形为有形 ,较好地突破了难点。一、读书师 :蝙蝠的嘴和耳朵怎么配合起来飞行的呢 ?请读读课文第 6自然段。二、演练 ,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1 .以角色表演激趣。师 :读了第 6自然段 ,我们把蝙蝠飞行的过程表演出来 ,好不好 ?生 :好。师 :谁当蝙蝠 ?谁当超声波 ?生 :我来 ,我来…… (争着举手 )2…  相似文献   

4.
片断一:师:请大家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谁上来指一指?生:(在老师腰部贴上标签)我认为这儿离地面是1米。  相似文献   

5.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教学中 ,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过渡 ,小结三次“试验”的结果。师 :蝙蝠的嘴和耳朵怎么配合起来飞行的呢?请读第6自然段。二、演练 ,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1 以演理解“超声波”。师 :蝙蝠的嘴在哪儿?(“蝙蝠”指出嘴)蝙蝠的嘴小小的 ,耳朵大大的 ,比头还大 ,还有两对非常大的翅膀。师 :你的嘴是干什么用的?“蝙蝠” :发出超声波。师 :(指当“超声波”的学生)你是从嘴里发出来的。师 :要记住 ,蝙蝠一发超声波时 ,你就出来了。“蝙蝠” :鼓起嘴巴发出声音。师 :(面向全…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有形的:语、修、逻、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教材、教法……这一切皆可见,可闻,可握,可评。  相似文献   

7.
<正>教过高中生物的老师都知道,有两个知识点学生总是会混淆,那就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赤道板"与"细胞板"。教学中我想了很多方法,但总是事倍功半。忽然有一天,在路口等信号灯过马路时,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大摇大摆、若无其事地闯红灯,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这两个词:如果路口存在有形的"细胞板"(严格管理交通的警察、辅警),肯定没有人会闯红灯;而问题是更多时候众人面前  相似文献   

8.
9.
刘熙载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宋代画院考试,要考生画“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无形,怎么画?于是有人借形,借蜜蜂蝴蝶围着马蹄翻飞来表现。“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这首诗描述的是一种作文描写技法——“借柳画风”法。这种方法的要领就是运用以实写虚的方法通过对可见可感的实物的描写去刻画不可触摸的抽象事物。本文将试图以部分课文和有关名篇的典例来诠释这种描写技法如何理解和运用。一、借相关之物,变无可写为有可写无形之物,因为无形,写起来便无从下…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体验、感悟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积累真实写作素材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或“为无米之炊”而困扰的最佳之路,是培养学生作文与做人能力的最佳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百分数从数与代数领域移到统计与概率领域,以突出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凸显统计量的育人价值。一方面,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大量的鲜活素材,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的。所以,百分数的教学可以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跳出对分数的量与率的理解,充分感悟百分数有利于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2.
世间万物有的东西可以眼观、口述、手触、鼻嗅,也有的事物不能直接加以描写,但可以借助其他事物来反映它。例如:风是无形的,但画家却可以表现风,他不能直接画出风,但他可以画树的摇晃,衣带的飘飞,尘土的飞扬,让人感受到风速的大小、风的气势如何。诗人也一样可以借助外物表现风,唐代岑参诗:“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开头三句无一写“风”,但捕捉住了风“色”。“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吼,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一片混沌的景象。后三句对风由暗写转入明…  相似文献   

13.
大气压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处处存在 ,但看不见 ,摸不着 ,难于亲身感受 ,这就给教学《大气压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难点 ,我们想办法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自行探究大气压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变“惯例”为悬念 ,激发探究兴趣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大气压力的兴趣 ,我们利用学生平时用吸管吸饮料这一习以为常的事例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课前老师为每组准备一个装满饮料的玻璃瓶 ,用瓶塞将瓶口密封 (瓶塞中固定一吸管 )。上课时 ,首先进行喝饮料比赛 ,当学生听到要喝饮料 ,个个兴高采烈 ,但出乎学生意料之…  相似文献   

14.
大气压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处处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难于亲身感受,这就给教学<大气压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活动经验,离不开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的。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现摘录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陆丽华老师执教的《认识米》其中的教学片断与老师们分享。  相似文献   

16.
17.
最近参加一次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谈到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老师说,教师的备课,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话题是由我去年的一  相似文献   

18.
好课,可遇不可求。"好课"的"有形"与"无形"值得琢磨。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印象的好课,肯定是有形的,记得老师形的优美或潇洒、动听或娓婉、深刻或恢谐,可以是一段精彩的对话,一组出彩的画画,一个出奇的小插曲,甚至是一次意外的失手。好课标准,在这里以一种呈现的方式得到事实上的诠释和外显。  相似文献   

19.
<正>“小数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也是数概念扩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认识为学生在本节课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教材中的例1为学生提供的是测量课桌的长度(5分米)和宽度(4分米)的问题情境,先引导他们用“米”作单位的分数表示上述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20.
片断:师:同学们,上周我们班同学在小星星评比活动中评选的结果是:第一组2颗星星,第二组6颗星星。下面我们把第一组的2颗星星涂上黄色,第二组的6颗星星涂上红色,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