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多边形。研究多边形时,一般都要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比如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等,都可以把相关图形转化为三角形去研究。因此,三角形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研究其他多边形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方法经验。从学情前测看,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之前,95%以上的学生能识别三角形、会画三角形,而对三角形概念的表征则停留在三角形特征的描述上。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考察当下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增多了。而在学生个人独有的经验和事实中,有些是正确的、清晰的,有些则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正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为使错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差错资源化的实践研究"。这里编发五篇案例与分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彰显其引导者的角色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一则案例,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彰显其引导者的角色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一则案例,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5.
<正>批改作业时,常常发现有学生写出诸如"一棵大树高5厘米""一张桌子长10厘米""一根香肠长1米"等错误答案,令人啼笑皆非。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对长度概念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教学片断一:估测线段有多长教学中,我出示两条长度不同的线段,让学生采用直尺来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有几厘米?"学生经过测量后  相似文献   

6.
〔新大纲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中如何体现新大纲的要求 ,我校王老师的一节低年级数学课做得很好。〕巧妙引入 :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两根较短的 ,分别弯曲着绞在一起) ,猜一猜 ,哪根比较长?王老师的话音刚落 ,同学们便好奇地睁大眼睛 ,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线绳 ,凭借直觉猜测起来 :红色的比较长 ,白色的比较短。不同意见的学生反驳 :白色的比较长 ,红色的比…  相似文献   

7.
<正>“长方体的体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体,理解了体积、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体积度量的起始课,是探索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为发挥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归纳、自主建构知识的主体性,我们设计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进而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归纳能力。下面是“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片断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1.找一找,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一厘米。  相似文献   

9.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百分数从数与代数领域移到统计与概率领域,以突出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凸显统计量的育人价值。一方面,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大量的鲜活素材,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的。所以,百分数的教学可以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跳出对分数的量与率的理解,充分感悟百分数有利于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做到既关注数学基础知识,又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下面结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中的几个教学片断,谈谈笔者的思考。片断一:引导观察,体会有序思想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们,知道这幅图画的是哪里吗?图中都有些什么呀?  相似文献   

11.
<正>《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学生学习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一直是运算律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因其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相对复杂,且容易与其他运算律相混淆,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其本质,由此导致机械地应用模型,甚至错用模型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经常混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掌握概念的本质。结合学情调查和教材分析,让学生经历认识概念的过程,规范概念表述;经历理解概念的过程,建构概念模型;经历运用概念的过程,深化概念本质。通过教学实践,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空间思维,理解概念本质。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能够为学生架起一座从数学知识到实际问题的桥梁,让学生在经历“情境体验—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抽象思维,  相似文献   

14.
<正>“认识面积”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理解面积的概念、会比较面积的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尝试创设必要的现实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身边物体的面及其大小。同时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理念,利用平板电脑的交互功能以及易操作、易呈现的特点,让学生亲历面积概念的建构过程,深度理解面积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体验得愈深刻,就愈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过程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大特征。重视过程就其内涵来说,不仅是要向学生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还要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个性化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经历这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小数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也是数概念扩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认识为学生在本节课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教材中的例1为学生提供的是测量课桌的长度(5分米)和宽度(4分米)的问题情境,先引导他们用“米”作单位的分数表示上述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7.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19.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20.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