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小海的诗人兼诗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其诗论能够从“内视角”切入,形成自成一体的批评范式和别具一格的文论风格。小海诗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信息,尤其对“他们”诗派的追踪与研究,为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整体研究、诗歌思潮流派研究、“他们”诗派研究、诗人个案研究等,提供了丰富可信的资料和扎实的研究成果。诗论是小海的另一种自我言说方式,是对误读的修正动作,对读者与批评家能够起到反拨与引导作用。诗人的自我言说使其诗歌批评更具个人性、丰富性和层次感,为诗歌发展史的书写提供了不可忽略的史料价值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着持久创造性和鲜活生命力的诗人之一,小海深刻的精神省思与诗语呈现为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一种独具汉语元书写气质的范式。在三十余年的汉语诗歌书写中,他持续不断地把自我生命经验与哲性思考通过诗语表达出来,从“生命记忆”到“还乡之旅”,再到“文化隐喻”,对常规性词语义的意义开掘以及生命性哲思的经验融入是小海诗学的显著特征,构成了小海诗歌世界从稚嫩到成熟、从浅吟到深刻的路径和踪迹。  相似文献   

3.
小海既是诗人,又是诗歌评论家;他既有诗歌创作经验,又有诗学理论素养。作为评论家的小海,其诗歌批评别具一格,能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从语言、节奏、情趣等角度切入探讨诗歌的内部规律,将批评对象纳入文学史的坐标予以考察,并通过与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进行多维比较,把握所评对象的特点及价值意义。在评论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套用相关理论分析作品,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化用相关理论,运用形象化的语言阐明抽象的学理问题,加之与所批评的诗人多有交往,知人论世,因此他的诗歌批评显得既有趣味又有诗意。  相似文献   

4.
小海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其先验与经验融合的诗歌审美范式,为现代诗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形而上生命力的创造与形而下生活经验的拥抱,体现了小海诗歌建构的主体性。小海诗歌的审美范式有三种:一是以先验为主与经验为辅的融合范式,二是先验与经验较为平衡发展的融合范式,三是以经验为主与先验为辅的融合范式。其审美范式虽有差异,但无不表明诗人的创作实践在不断地变化和突破,体现了诗人的创造精神和多元探索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小海及其诗歌的解读需要脱离“第三代”诗歌的背景,将其还原到诗人个体,这样才能真正接近小海和他的诗歌。小海的诗歌置身于生存现场,探索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建构起日常主义诗学;对家乡生活的吟咏与表现,是小海诗歌的精神缘起,并引领其展开对生命的深层叩询;口语化与戏剧化是小海诗歌重要的表现手段,重新调整了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对当下的日常主义写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海的诗歌表现时间形式非常有意味,其“绝对化的时间”“静止的时间”和“沉重的时间”所支撑的艺术空间充溢着哲学之思。“绝对化的时间”,即“理想的时间”,是探索生命本源的时间,是一种假设的时间,在小海的诗歌中呈现的形式是对自然的眷恋与打量。“静止的时间”,即“现实的时间”,是书写生存状态的时间。“沉重的时间”是一种“纠结”与过渡的时间,是一种等待填充的时间,也是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暧昧不明的时间,其显形需要借助某种“中介物”实现。三种时间交相辉映,共同建构了小海诗歌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7.
小海的诗歌注重内在精神性的建构,伴随着理性观念和感性因子的相互消长,他积极探析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等对峙性的经验元素,沉淀出“现实”乡村与“诗性”乡村、田园与城市、男孩与女孩等一系列关联性命题。此外,经验与超验世界的时空组接、错位乃至混融,构成了小海诗歌的重要特征。为与时代建立对应的联系,他的诗文强调对日常经验世界的呈现,形成了一种“生活流”的事态语象群落。同时,诗人频繁调用超验的想象方式,在碎片化情境中展示思维的多种可能,并以持续生长的精神内力锻造出专属其身的感觉结构。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诗学思想是在现时代的历史状况下产生的,也是与其整体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海德格尔在现代语言转向的大背景下从语言的本源性地位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他对美学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为避免重新落入传统美学的窠臼,他以诗学代替美学,把诗的本质建立在语言(存在)的基础上,认为此在的根基处就是“诗意的”,栖居在本源的近处。而艺术家、诗人先于众人而看到了神的光芒,为终有一死的同类寻找转向源头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结晶,中国诗歌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人类文明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从有史料记载的先秦逐渐发展到汉唐的鼎盛,中国的诗歌(古诗)真达到了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境界。之后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诗歌的创作个体和受体都逐渐的大众化,诗的语言形式也更加的自由化、口语化,并最终产生了备受争议的“口语诗歌”。  相似文献   

10.
玄言诗开创了说理诗的新体类,同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平淡风格也有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口语进入日常主义诗歌,增加了诗歌的活力,贴近了生活和本真生命,消解了深度模式,回归了语词的澄明,是最具人性的汉语。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先锋诗歌是在一种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来接受西方反讽诗学的,因而它的反讽精神本质上是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类型的。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语言反词、游戏、狂欢、和歧义来解构工具理性,以开放的姿态和非确实性本真存在来质疑历史理性,以精神实体的自我分裂来形成异己的力量,达到独立诗意的自由存在。正是这种反讽诗学的展现,使得当代先锋诗歌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所批评的只是一种解构和破坏的力量,而是在解构和破毁之外同时蕴含着一种新鲜的世界诗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作为表初大儒之一,王夫之的正统思想较为浓厚,其诗论大体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宗旨。他反对诗歌中有过激情绪,往往以风雅为标准来评价后世诗歌,推崇秦汉古封,贬低唐宋之诗;推崇抒情诗,贬代斜事诗;贬损民歌,反对人向民歌学习,从而使船山诗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命制中不难看出诗学理论的渗透。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目设置中能清晰地看到"诗贵理趣""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起承转合"等诗学理论的影子。针对诗歌鉴赏这块难啃的骨头,探讨借助具有代表意义的诗学理论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希望师生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备考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一、充分发掘、整理传统诗学材料,十分重视诗学史的研究;二、在专书专家的研究上进一步取得进展;三、致力于从大文化的历史人文背景来观照和阐释中国古典诗学;四、注重对古典诗学范畴的梳理、阐释。上述研究取向,展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多元格局、多维视野。  相似文献   

17.
小海诗歌中的家园意识深深植根于乡村文化,这种独特的品质在小海早期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进入21世纪,小海的诗歌呈现出宏大的历史叙事特征,尤其在诗剧《大秦帝国》中流露出厚重的家国情怀,令人印象深刻,表现了诗人作为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责任与精神承载。  相似文献   

18.
彝族的诗学     
本文探讨“彝族诗文论”的创作特点,特别是“三段式”的创作方法,它是彝族诗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回环重叠,章段复沓目的在于点明主旨,大量烘云为了托月。这是彝族诗歌创作表述的模式。也是《诗经·国风》创作模式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锡德尼诗学思想的研究,意在揭示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自觉性:只有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做出明确的论证,相关的问题才能展开,诗学首先是诗辩。由于时代的限制,锡德尼的诗学思想主要侧重文艺美学,缺乏深刻的哲学思考,但是他提出的新内容和代表的新方向,从很大程度上将诗学与神学剥离,使其摆脱控制,自由于基督教神学之外。  相似文献   

20.
葛立斌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指出,德国诗人席勒将诗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