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试从两代人精神对话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文学,尝试提出一种广义的“儿童文学”概念,认为作为文学活动的儿童文学是是成年人与儿童之间进行文化规训与“反女已训”的整合过程的一部分,而作为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则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话语场与其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的界定存在着“描述性”与“结构性”两种理路,也由此衍生出并不相同的概念意涵。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可以分解为“中国”“儿童”与“文学”三个关键词,但其语法关系不是三者语义的机械叠加,而是在现代中国的情境下以“文学”为内核、“儿童”为显征的动态结构过程。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结构体系中,“儿童”是一个现代概念与知识,它的“发现”和“发明”均体现了现代知识的重构,也由此规约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性质。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基于“儿童”前摄义项的嵌入而使其成为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类型。将儿童文学置于中国的情境,意味着在将儿童文学历史化的同时也将“中国”问题化与再结构化,从而展现了中国人立足本土情境探寻“儿童之为儿童”与“文学之为文学”的主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3.
在“儿童是独立的人”的认识基础上,周氏兄弟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前提是对儿童文学儿童性和文学性的尊重。由于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鲁迅更关注儿童文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其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带有实用主义色彩。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则建立在对儿童文学的文学主体性的确认上,他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儿童文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探讨儿童文学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他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理解超前、成熟,更具现代意识与科学品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历经百年,其发展的一大动因是翻译思想的演变。本文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百年来数个代表性译本的副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从译者所持有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以及儿童文学翻译观三个层面考察儿童文学译者的翻译思想,探究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特征与原因。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动因推动之下,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思想在百年来呈现出曲折渐进的演变历程,由五四时期的“儿童本位”到30年代后以工具性为特征的“现实本位”,继而发展到新时期对“儿童本位”的重新认识和再出发。本研究旨在以史为鉴,反观当下,梳理儿童文学翻译思想,促进相应翻译规范的提升,进而推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孙毓修为代表的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重新阐释是近代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近代社会改良的政治需要对儿童文化的要求,是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在儿童文化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在西方儿童文学观念的初步影响下,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要求,形成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儿童文学的思想要求,加之西方儿童文学文体的启示作用,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传统资源,发掘其中符合现代儿童文学文体要求的内容,文体意识由模糊到清晰,文体形态由传统文体与现代儿童文学文体的杂糅逐渐过渡到新的儿童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儿童视角”的文学,即认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且是一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文学.这个看法有合理的一面,但若仅止于此,就不全面了.以这种片面的看法指导儿童文学创作会有损于儿童文学创作质量的提高.中国古代,由于长期处于封建主义宗法制度的统治下,儿童一向被看作是大人的“附  相似文献   

7.
<正>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1912—1923年间,这十年也正是我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倡导“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的过程,这也是与我国儿童文学最初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不仅是他文化思想中最重要一翼,还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上最初一批成果.因而,研究周作入的儿童文学思想,其史学上的意义与理论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周作人与中国儿童的被发现  相似文献   

8.
<正>儿童是人类必然经历的存在形态,儿童文学也是文学场域独特而不可剥离的一脉。作为儿童文学研究核心的儿童具有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属性。惯常研究视界聚焦儿童的性格、心理、情感的成长变化,并在与成人比照中定义儿童形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存在更为具像化的表现和载体——儿童的身体。新作《身体的变迁: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形象》一书正是以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向度作为基点,展现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儿童形象的发展面貌。该书在儿童文学的母题之下,紧扣身体之维,  相似文献   

9.
儿童为什么要阅读儿童文学?首先,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成人文学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  相似文献   

10.
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编辑文本既包括与文学研究会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文学周报>,也包括其出版的儿童文学丛书.这些编辑文本很好地实践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文学观,是"五四"立人"思想在儿童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人体解剖学诞生之前,身体的奥秘激发了先贤圣哲的好奇心,他们试图对身体做诗意的解读。艺术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也钟情于身体,因为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新载体,是叙事的载体。身体卷入政治,被政治书写,是作家在作品中探究的主题。文学的核心是人,关注身体的命运轨迹就是在观照人的命运走向。奴隶叙事小说《宠儿》取材于真人真事,聚焦一个黯黑时代的政治暴力以及暴力对身体的书写,书写的是耻辱;奴隶母亲借助暴力,对身体进行反书写,反书写的是母爱。同样是在诉诸暴力,结果大相径庭。暴力展示母爱,最后成就母爱,如此悖论的母爱表达,是政治暴力压制和异化的产物。莫里森没有认同这种母爱,也没有赞美,而是将这种畸形的母爱在小说中原原本本的呈现,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以瑰丽的文字制作一副关于政治与历史血腥暴力的"标本",陈列在文学与历史的圣殿,警示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语境下,一些国家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渗透到其它民族,试图去重写或改写他们的价值观,"标本"的故事或许可以规避身体被政治重新书写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儿童文学?过去不少专家、学者曾给它下过各种定义,并对儿童文学的本质作过种种的阐述。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二十年代,以周作人、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这种提法在解放后被称为“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而受到了批判。这是对旧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儿童文学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但这种说法也被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过于笼统和欠全面。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于是有的同志就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工具”,它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种提法近年来又受到另一些同志的批评,认为太狭隘。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又一次否定。蒋风同志说:“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见《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之否定。 事物总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不断发展的。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也不例外。但是上述这些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专为”儿童而创作,似乎非如此就不是儿童文学。 其实,把“专为”儿童创作的特点过分强调,反而违反了  相似文献   

13.
《文学应给孩子什么?》等4篇论文是2005年最为重要的儿童文学理论文章,它们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实质性的思想启示与学理建设意义。在“2005安徒生年”中,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回击了当今文坛某种企图否定安徒生、质疑传统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现代价值的倾向,这使得该年成为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与思想建设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是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发出“呼唤原创”的强音。同时,在对儿童文学创作现象批判,作家作品、儿童文学史以及地域儿童文学的研究等方面,2005年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  相似文献   

14.
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梁启超的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受其影响,近代中国儿童文学观念初步形成。在创作中,儿童的独立人格受到空前重视,出现了为儿童创作、为儿童翻译的作家和作品。从此,开始了近代儿童文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以极其丰富的幻想、浓厚的浪漫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美妙的拟人手法,博得儿童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童话教学始终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幼儿教师借助这种文学样式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是在“四人邦”横行的日子里,童话教学也和其它学科活动一样,遭到严重干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论的视域来考察中国儿童文学的评价问题,需要通过切近“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的方式来寻求知识评价的基点、立场及标准,以期发挥学术评价的知识引领功能。从评价基点上来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在知识学科化的现代框架中要兼顾学科规则评价的客观性和人为评价的主观性,侧重“儿童文学”的概念本体。从评价立场上来看,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具有知识的同源性、同质性,二者的一体化具有系统性特征。从评价的标准来看,中国儿童文学评价应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下确立,辨析“中国”“儿童”与“文学”的语法关系,推动中国儿童文学评价朝向融通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儿童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5月,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在厦门联合主办"儿童文化发展趋势研究"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化教育与研究高峰论坛"。总结分析此次论坛中儿童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新趋向一是出现了运用后现代理论来建构儿童文化的现象。如吴其南的《校周与人的身体建构》、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个体发生成长的需要由成人提供给儿童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由成人和儿童两个世界的主体共同参与的文学门类.在互动的过程中,"童年"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视角与艺术对象使得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彰显了儿童文学的独特气质与非凡魅力.  相似文献   

19.
培养幼师生创编儿歌的能力牡丹江幼儿师范马丽儿歌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作家鲁兵说:“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那么,作为儿童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儿歌,它自然也担负着教育儿童的任务。好的儿歌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  相似文献   

20.
儿童期具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儿童文学作品是关于儿童的生活,适应儿童的要求,能唤起儿童兴趣的作品.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周作人是倡导翻译以“儿童为本位”的先驱,他是践行并深化这一翻译思想的著名翻译家.周作人推崇“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这就是儿童本位观.他认为,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文学本身具有其艺术特点和功能.文学翻译要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不能拘泥于功利主义的需要.本语篇以美国作家E·B·怀特的小说《吹小号的天鹅》与著名翻译家任溶溶的译本对比,举出几个比较典型的翻译实例,论证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的儿童本位翻译思想为指导原则,翻译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