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彻底完成从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兴中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孙中山走上革命征途的显标志。孙中山不断地历史的经验教训,没有停留在改良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73页写道:“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集华侨志士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的早期革命活动就是从建立兴中会开始的;”而第138页所引史料“总理遗嘱”中又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那么,孙中山究竟何时开始投身革命的呢?按照孙中山遗嘱的说法,他投身革命的时间应从1885年开始。孙中山在其自传中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海内外长期视为学术定论和社会共识的“孙中山领导十次反清起义”说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对此种说法的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急于聚人、利于接济、快于进取”三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孙中山发动惠州三洲田起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孙中山“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方案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从而深化了孙中山社会主义理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内容中有一则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余致力于中国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逝世时间是1925年3月12日,而大家普遍认为他的革命道路是从1894年11月建立兴中会开始的,前后仅31年,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文章不同意孙中山民族主义源于太平天国的反清思想,或源于现实满汉民族矛盾的见解。孙中山前期(辛亥革命前)民族主义的涵义,一是“驱满”,一是反清。“驱满”是“夷夏之辨”传统观念影响的表现,反清是前期民族主义的精粹。孙中山愈来愈突出强调反清,表明种族主义的偏见没有局限他革命斗争的精神,这是伟大革命家与种族主义者根本的区别。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涵义,一是国内民族平等,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长期以来孙中山为此而进行斗争,但没有明倡民族主义。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中,孙中山重新明确强调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三民主义。从孙中山重新强调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变化来考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后期民族主义的中心或灵魂。  相似文献   

8.
开发“孙中山在梧州”革命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梧州革命活动史事,相关旧址、文物,以及后人纪念孙中山的标志性建筑,是梧州的革命文化资源,开发这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必须做好相关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在梧州革命活动史事,相关旧址、文物,以及后人纪念孙中山的标志性建筑,是梧州的革命文化资源,开发这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必须做好相关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实践民族、政治和社会三大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始终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其民族革命由最初狭义的反满发展到反清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其政治革命是主张“破”与“立”的结合,提出了“权能分开论”,本文对此作出新解。关于孙中山中国式社会革命的措施,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本文亦有新的看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称为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举办轰轰烈烈的纪念运动。由孙中山基金会牵头,联合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共同组织了粤台学子寻觅孙中山革命足迹的活动。我有幸参与。通过港澳台三地的寻访,感受与体味先  相似文献   

12.
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提出了以攻占北京为上策的“中央革命”战略思想,革命党人前往京津地区积极活动,建立革命组织、运动新军,1911年10月,第二十镇新军统制张绍曾利用清政府举行“永平秋操”之机在滦州发动兵谏。失败后,中下层官兵又在滦州发动武装起义,滦州兵谏和起义合称滦州革命。滦州革命与武昌起义相呼应,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中说:“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是说的“积极参加”。而多数教科书和辅导资料重复以前的观点,认为孙中山领导和发动了护国运动,有的表述则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集中表述。民族主义为历史之遗留,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为时代之进化。二者之间,孰为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的源点?三民主义之间,又为何等关系?笔者的研究表明,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虽立足于中国之现实处境,但其视野已及于世界。从世界文明发展及时代进化角度思考中国革命问题,正是孙中山革命思想迥异于前人之处。民族主义或许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源点,但绝非终点。  相似文献   

15.
邓学文 《文教资料》2008,1(15):93-96
孙中山基于民国成立以后民主共和屡遭破坏的教训,指出革命除了破坏外,还包括建设,并提出了革命建设的概念,认为革命建设是训政工作的重心,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地方自治自下而上地建设民国.不过,孙中山革命建设思想的内在逻辑存在矛盾,特别是以民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和以党治为目标的训政之间天然对立,为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实践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开放的国际化革命先行者。首先,他具有开放的思想基础。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开放的国际化的。其次,他具有开放的理论体系。他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是学习西方联系中国实际而形成的。再次,他具有开放的政治指向。他的三民主义政治蓝图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充分证明了他开放的政治眼光和立场。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战斗的教育思想,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无情批判,欲为教育变革扫除障碍;它对"教育救国"论进行了批评,摆正了革命与教育的关系,指出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正确路子;它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推动了近代教育的演进,使民初的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七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地位,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剖析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刘杰 《保定师专学报》2011,(4):85-87,132
孙中山货币银行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通过“钱币革命”建立现代货币本位制度,同时在其革命生涯中积极推行银行建设主张,并进行积极的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货币银行建设思想。这些主张和实践都推动了近代货币银行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国民党人在政治方面有许多分歧。蔡元培支持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孙中山则持反对的态度;蔡元培站在自由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表示异议,主张以和谈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把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好人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