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0引言著名语言学家林焘先生曾根据音的结构、调类系统和调值的基本一致等语言特征,将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三省绝大部分地区(辽东半岛及吉林南部的通化一带除外)、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赤峰、林西、满洲里以东,以南地区)、北京的绝大部分地区和承德划为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京官话区。事实上,黑龙江方言中所有的构词词缀,绝大部分在北京话中都可以找到,只不过构词范围有大小之别而已。下面我们谈波黑龙江方言中带后缀“挺”“道洲搭”的后附式双音调词,为北京官话的词汇研究提供一点资料。1~挺(ting)带后辍“~挺”的双音谓词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义基础、句法位置、语用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程度副词“挺”语法化的过程:“挺”语义中“突出”的语义特征、“挺+谓词性成分”的句法位置、“挺+谓词性成分”使用频率的增多共同促成了程度副词“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平遥方言中有一定批量且具特色的“X+人”式使感词,它的结构形式为:谓词语素+“人”,其中“人”在这里发生词义虚化,没有实际意义,可看成黏着语素。这类使感词在语义上表示由于受到外界刺激而使人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X”感,且这种感觉大多为不良感觉。语用上具有提高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准确性的功能。文章在田野调查法和回忆法的基础上,从界定、分类、语用特征和语用功能四个方面对平遥方言中“X+人”式使感词进行分析并揭示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5.
荣县方言中的ABB式形容词比普通话丰富,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高,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其结构类型、转换形式、语义构成和语法特点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框架构式"该X就X"的句法功能进行考察,表明"该X就X"在句中能够充当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充当谓语是该构式的主要句法功能,体现出该构式的谓词性语义特征。该构式常常单独以小句形式出现,既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多重对举出现,句法位置较为灵活。言语交际意图主要体现言语者的主观建议以及表达按事理顺其自然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7.
荆州方言中,“X+人”式词语实际上是“使人X”结构的缩写,本身就具有消极的被动意味。“X+人”式词语表现的是“X”持续作用在人身上,“X”超出了人能承受的范围后出现的负面感受。又因“X+人”式词语在荆州方言中不强调动作而是表达负面感受,与“X+人”动宾式短语表动作有明显区别,因此应当是形容词而不是动词。与普通话的“X+人”式形容词可以作定语,能表达正负面两种感受相比,荆州方言的“X+人”式形容词不能做定语,且只能表示负面感受。  相似文献   

8.
文水方言的范围副词十分复杂。参照张谊生《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1]中的分类方法,根据范围和范围的大小,将文水方言的范围副词分为统括性、唯一性和限制性三类。以此分类为纲,文水方言范围副词在句法功能上多为修饰谓语,属于附谓词1,也有作补语的特例。从语义指向的位置看,分为前指和后指两类。在具体的语境中,同一个副词的语义指向不同,充分体现了文水方言范围副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临夏方言的“是”字句除与现代汉语“是”字句用法相同外,大部分“是”字句结构复杂,用法特殊。这些句子“是”字的前、后分别是谓词性短语,所构成的单句表达了复句的内容,并且因主题不同,强调的焦点和侧重点不同。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分析了临夏方言中的这类“是”字句。  相似文献   

10.
上高方言属于赣语宜浏片。上高方言的人称代词常用的共有19个。三身代词单数形式有单音节和复音节两套,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区别。单数复音节人称代词的“侬”尾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仂”是排除式,“我人”是包括式。三身代词修饰亲属、社会关系、处所等名词时一般用复数形式表达单数概念,并且不需要添加定语标记“个”。非三身人称代词在句法、语用功能和语义色彩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忒”是一个方言副词,一直以来对于该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太多注意。本文结合《红楼梦》中的语料、部分现代鲁南方言、徐州方言,从词的语义内涵、词义和语境的关系重点分析方言副词“忒”。“忒”作为方言副词,其语义内涵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示程度过头,含有贬义、否定的情感倾向;一表类示程度恰如其分.含有赞赏、肯定的情感倾向。“忒”不同的语义内涵限定了它不同的语义搭配。针对“忒”不同的语义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倾向.语境便成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语义表达的不同,比况表达式有比喻性和非比喻性之分;在比喻性比况表达式中,对形神声色的比喻是其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比喻性比况表达式的形神之比、声色之比的简单分析,指出它们在语法功能和结构形式方面的一般特征:形神之比以体词性词语和S X Y式为主,声色之比则以谓词性词语和X Y式为主。  相似文献   

13.
“X时”是汉语指示时间位置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由谓词性“X”构成的“X时”结构在《史记》中大量存在,这一结构满足了复杂叙事的需要,其实质是使“X”仂语化,并将两个没有语法形式关联的陈述性成分组合起来,形成有同时关系的表意整体,使句子的语义表达和语法结构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14.
"X里X气"构式在汉语口语中较为频繁使用,笔者基于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试从构式语法构式压制的角度来分析"X里X气"构式内在的语义、语用和结构特征。笔者发现"X里X气"构式具有将名词化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强化形容词语义的功能。词汇方面,构式"X里X气"中的X词汇决定了"X里X气"构式的语义以及词汇感性色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描写平利方言形容词的构词形式、语义特点及语法功能,并讨论形式中的“B”这一语言单位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非并列双音形容词不能重叠。“可爱”属于非并列双音形容词,却出现了重叠形式“可可爱爱”。“可可爱爱”的重叠现象正在进行中,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的特点突出。在语义方面,它表示程度加深,含有赞许的意味;在语法方面,不仅具备一般形容词重叠式的全部语法功能,而且可以独立成句;在语用方面,则体现为陌生化的表达,具有轻松呆萌、活泼有趣的特点。重叠式“可可爱爱”的形成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内部因素,主要是有表达主观中量的需求、类推机制的发挥和高频使用;二是社会因素,主要受到追求新异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丽 《现代语文》2009,(11):141-143
网络语言中新词族“X控”源自于日语“ュン”(con)的音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一些新的特征,并在网络中迅速流行开来。本丈立足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从构成和功能、语义表达和词的演变发展三个维度来对“X控”词族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附缀式词族“X控”的演变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例,对谓词重复的“V—V—C/O”结构形式进行探讨,指出此结构形式在语法功能、基本语义、语义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方言带后缀“巴”“哧”“咕”的双音谓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方言带后缀“巴”“哧”“咕”的双音谓词聂志平,李雪§0引言黑龙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由于居民来源等历史原因,其方言与北京话非常接近。著名语言学家林焘先生据此,并根据音韵结构、调类系统和调值的基本一致等语言特征,将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三省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家》中存在大量的重叠式副词,主要有AA式、AABB式。句法功能上,主要充当状语;带后附语缀"地",有三种情况;句中位序复杂;音节搭配灵活。语义角度上,语义指向可前可后;与基础形式比,语义上分缺略、增添、偏重和分化。语用角度上,口语色彩较浓,有加强语气、强化语义、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