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尼族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关联着哈尼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宗教观念、社会生活、情感世界,哈尼族鼓舞多用铓、鼓来作为辅助乐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铓、鼓从最初用于威慑猛兽以防身自卫、邀约猎手,逐渐演变为祭祀仪式辅助器具、婚嫁丧葬辅助器具、欢庆仪式辅助器具等。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鼓舞体现着由哈尼族人民所散发的生命意蕴。概括而言,这种生命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哈尼族的魂灵观;二、哈尼族的生殖崇拜;三、哈尼族旺盛的生命力;四、哈尼族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
铓鼓舞是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文体兼容的娱乐项目,本文运用实地专访,田野考证,文献综述,资料分析等方法,对红河哈尼铓鼓活动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艺术人类学是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的方法论。文章企图以铓鼓舞为切入点,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将这门哈尼族民间艺术置于其存在和发生的人文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下,企图构建哈尼族文化的一种场域,窥探哈尼族铓鼓舞背后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板凳舞”主要流传于老河口市赞阳一带,是一种以板凳为载体,集武、舞为一体,在音乐或鼓、锣、钗等打击乐器伴奏下的群体娱乐、健身活动.在2007年被列为襄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板凳舞”保护与传承方略,一方面唤醒老河市民对“板凳舞”文化的自觉,以期达到对《板凳舞》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丰富老河口市民文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巫”、“武”与“舞”同源试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早期汉语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上也多有联系,可能由同一语源滋生。文章从语音着手,结合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的用例情况,试着论证了“舞”、“巫”与“武”是一组语源上同源的同源词,同时这种联系也再次证明了词汇系统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早期汉语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上也多有联系,可能由同一语源滋生。文章从语音着手,结合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的用例情况,试着论证了“舞”、“巫”与“武”是一组语源上同源的同源词,同时这种联系也再次证明了词汇系统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我们阅读《庄子》的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舞”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原来庞朴先生早就谈到巫、無、舞三字来源于同一项巫风文化活动,其中“巫”作为主体、“無”作为对象、“舞”作为手段。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庄子借助“舞”中之“象”,揭示他对“無”的人生审美境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巫傩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内涵“巫傩”信仰而又不乏“审美”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是集多元宗教、多种民俗以及多种艺术相融合的复杂文化形态。巫傩舞蹈作为“巫傩文化”的外显媒介和载体,体现和包含了众多内隐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研究巫傩舞蹈形态孕育形成的成因、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具有超越舞蹈本体方法论意义。同时,对于还原巫傩舞蹈本体艺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舞蹈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羌巴舞”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本原十分浓厚。文章从原始牧业文化、狩猎文化、巫傩文化和崇拜心理学等方面揭示了其文化内涵。并通过对其文化本源的研究,使我们对“羌巴舞”这一人类重要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若像有人形容的那样,非洲人是跳着舞来到这个世界,跳着舞生活劳作,又跳着舞离开人世的话,那么,也可以说非洲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刻都离不开鼓,因为有舞便有鼓。非洲人与鼓的关系极为密切,每逢节日、婚丧、祭祀,人们都会击鼓,同时载歌载舞,鼓已成为非洲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1.
巴渝舞初探     
巴渝舞作为我国汉代著名的武舞之一,因巴人居住地得名,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对汉代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巴渝舞的武舞风范、集体而舞、以鼓伴奏的艺术特点和包含巫文化、祭祀色彩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深度挖掘汉代巴渝舞乐人、乐治、乐天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促织》有:“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这是清代社会生活的写照,巫和卜合一,盛行民间,求巫问卜,巫、卜从中获利。古代,巫和卜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各行其事。最早,还是囿于宫  相似文献   

13.
鼓作为我国传统打击乐,在古代时期,鼓可以说是先民们精神的象征,而舞是一种具有力量的肢体表达。在不同时代下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祭祀舞蹈中,鼓除了作为乐器的历史价值以外,还具有一定传播信息和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等精神内涵。在祭祀舞蹈中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周易》中"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见,"鼓"这一打击乐在祭祀舞蹈仪式中以鼓舞相结合的形式敬奉着神明激励着人们,亦说明着"鼓"在祭祀舞蹈中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舞蹈《祭鼓》的民族文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祭鼓》的剖析,从民族舞蹈的符号意义、民间文化的信仰以及图腾崇拜和哈尼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等方面,阐述了原生态舞蹈积淀与储存的具有生命与情感的“人”的形体运动.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不设防     
董瑞祥 《留学生》2012,(9):39-39
非洲纳米比亚的歌手们把他们刚独立十多年的年轻国家,比喻为一只在弹奏吉他的“手”。在这片国土形状酷似手的美丽土地上,他们敲着鼓、跳着舞,洒脱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6.
时代鼓手田间《人民底舞》一诗,曾受到闻一多先生击节称赞,说它是“鞍之战晋解张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是弥衡那喷着怒火的‘渔阳掺挝’”。意思是这首诗充溢着“鼓的声律”和“鼓的情绪”,用现代的话说,闻先生充分肯定了《人民底舞》所...  相似文献   

17.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18.
集群生活的蜜蜂用“舞蹈”未交流并采集蜂蜜和花粉。侦察蜂根据食物的位置跳两种基本形态的“舞蹈”,一种是"0"形的“圆舞”,另一种是"8"字形的“摆尾舞”。“圆舞”的含义:1,食物与蜂巢的距离在50米以内。2.“舞蹈”幅度越大,食物离蜂巢越近。3.“跳舞”的蜜蜂散发出的气味可告知食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19.
“於菟”舞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土族祭祀山神时驱灾纳吉的一种重要仪式,它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俗活动,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舞蹈是以在山神庙举行仪式为序幕,以驱除村庄、室内之邪魔为内容的一种驱邪纳吉民间祭祀仪式活动。由7名土族男青年扮成虎模样进行表演,面部、身体均涂为虎豹纹作为服饰。乐器为一鼓(单皮鼓)一锣。其表现形式以跑、跳、吸腿垫步等拟虎动作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族歌舞以其浓郁的艺术风格和淳朴高雅的艺术品味,白鹇舞是在元阳、元江等县哈尼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本文就此舞蹈的训练方法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