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的“总目标”中提出“欣赏数学美”,在“学段目标”中明确了相应的阶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感受数学美”,第二学段(3~4年级)“体验数学美”,第三学段(5~6年级)“体验并欣赏数学美”,第四学段(7~9年级)“欣赏并尝试创造数学美”。虽然这“一总、四分、33个字”的篇幅不长,但价值导向很鲜明,那就是要从“美”的视角审视数学学科,开展数学教学,落实数学育人。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整节课,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相似文献   

3.
情感教育是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新的需要,并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情感。寓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数学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揭示数学美,使学生在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最主要的是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欣赏,从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会。数学美处处存在,例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成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黄金分割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相似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用数学中蕴含的…  相似文献   

4.
美育即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备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审美创造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要素,对其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在各学段中对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做了相应的目标设置,把古诗词本身的美学价值呈现给学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可遵循以下路径:知人论世,深入文本挖掘美;勾连古今,情感互动呈现美;营造氛围,多策并用延伸美。  相似文献   

5.
以“美”激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比较重知识 ,将学生引入数学的百花园中 ,使之发现、欣赏数学的美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计算练习时 ,我先出示下列算式 ,引导学生观察特点与规律 ,再填数或填算式 ,最后计算验证。0×9 1=11×9 2=1112×9 3=11123×9 4=()……12345×9 6=()()×() ()=11111111这样 ,把单纯的计算教学 ,变成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教学。用数学内在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活”激趣。在教学中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学段)的阅读要点中表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单元整体设计【设计依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侧重对应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本学习任务群应在“审美创造”这一连接点的统整下,建构读写深度融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素养。“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学习内容”第三点指出:  相似文献   

8.
美,通常指物体之美、心灵之美,今天我们却要在知识的海洋里体验数学之美。有人不禁问:“数学不是题海战术吗?那么多题,何美之有?”下面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欣赏数学之美吧。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但美的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在我给学生讲到数学美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同样,许多老师也认为审美教育是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内容,而忽视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认为美与数学没有联系。其实,数学课程中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感知、欣赏和理解数学美,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美可分为形式美和内在美。数学中的定理、公式…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及其教育,似乎集中于“赏析”(欣赏和分析)。“欣赏”是读者身在美之中而不觉其美;“分析”则是身在美之外知其所以为美,并有所批评。既然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和前提,就不能快速走过,而需要一定的“延缓”,使学生能有所沉浸、涵泳。然而,前者还有前提,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课程目标阅读部分第八条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鉴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在第3学段“解决问题”目标和评价建议中都明确提出“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由此可见,数学语言教学应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且文字语言的教学是数学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数学本身是美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精美痞言,简约形式,达到潜移默化欣赏数学之美的目的,通过有趣故事,蕴涵内容,激发学生欣赏数学之美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电脑技术运用,刺激感官,诱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的意识;还要进一步追求创新,产生灵气,更上一层楼,进入欣赏数学之美的境界;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那么学生就会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数学美.  相似文献   

14.
在前面我们发现,低学段学习的“=”与高学段学习的“=”,意义是不连续的。事实上,生活与数学、科学与数学、数学内部(如算术与代数)共享了许多符号、名词、用语,有的符号与名词及其用语的意义并不一致,我称之为跨学科的“共享异义”现象。而数学中有些概念、名词、符号的意义往往也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情境的创设和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只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本身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要有“合作”的活动,学生要有合作学习的经历,要有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小学第二学段的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细化“合作”的指导,是学生形成相应的技巧技能,初步学会合作。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这一核心呢?  相似文献   

17.
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好”“得意”。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欣赏数学美。  相似文献   

18.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内容相较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较大改动,主要表现为:学段划分更细,加强了学段衔接;进一步阐释、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要求;分为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两类。研究者建议根据内容要求调整、充实内容;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形式;在第三学段适当增加项目式学习。  相似文献   

19.
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好“得意”。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发现美、认识美和运用美,赋予数学课生命。  相似文献   

20.
<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8分)美育,为民族向上奠基叶小文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孔子《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