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角度探究了决定句法实现的语义因素。然而,通过对语料库的定量考察,本文发现,在主宾语的语义类型和配置模式上,英汉状态变化事件还遵循着生命度等级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此类事件的句法实现不仅受制于动词的语义结构和相关的构式意义,还与参与者密切相关。因为,除了语用因素和致使关系,参与者的生命度不仅制约着此类事件的主宾位序,还影响着其语态和句式的选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生命度"在英汉语中的跨语言特性。  相似文献   

2.
缺乏形态变化不能作为汉语语法的特点。注重语义,语法与语义、语用的关系极为密切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朱德熙所说的“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以及“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状态变化动词内部语义特征不同。按照内部语义特征,上古汉语状态变化动词可以分为“斩”类、“败”类、“平”类和“死”类。这四类动词在上古汉语中有不同的句法表现,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词汇语义特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句法结构有决定作用的两个语义因素:[状态变化]和[致使]。  相似文献   

4.
被动句包括意念被动句和被字句,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已取得丰硕成果。被动事件的表达决定于汉语使用者对事件的“正常—异常”判断,异常事件倾向于采用被字结构,而正常事件一般采用意念被动句。异常事件被字结构的语义特征具有双重性:显性的遭受义和隐性的认定义。在“被时代”语境下,近几年出现了新型被字结构“被+X”,从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被字结构的“被+及物动词”形式。显性的遭受义使得形容词、名词和不及物动词可能进入被字结构,而认定义的显性化,使得大量新型认定义被字结构产生。这种新型被字结构是在遵循句法—语义相宜性原则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试谈汉语语序变化的合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不同的语序往往可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改变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因此在语言运用中,选用哪一种语序取决于具体的语言环境。本文试图结合句法、语义、语用来考察双向动词语序变化的合格性。  相似文献   

6.
“X得可以”和“X得不行”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程度义,并且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句法、语义、语用以及结构来源上也有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7.
尽管词(实词)和短语都是可以充当句法成分的语言单位,但它们并非可以无条件地充当各种句法成分。本文揭示汉语中部分词和短语在一定的语义语用条件下必须借助重叠形式才能充当某些句法成分的现象。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重叠是汉语中部分词和短语在一定条件下充当某些句法成分的必要手段,它使这些词和短语的句法功能与使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从而于“形态变化”的视角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有A有B”结构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框式结构,它在句法上构成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有”字句,在语义上存在语义加合和语义增值两种情况,在感情色彩上体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在语用上主要表达列举、描述和评价,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无所谓”的本义为“没有所说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随着语义搭配的变化,“无所谓”带上了轻微主观性,产生了“说不上”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无所谓”的使用泛化了,主观性更强,句法位置更加灵活,语义搭配更为广泛,结构也进行了重新分析,由临时短语变成了词。  相似文献   

10.
英汉翻译时英语源语往往可采纳多种汉语译文表达,译文传达的意思虽相近或相同,但译文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已有差别.通常翻译在确保语义对等的基础上,尽量完成其他一个或两个层面的对等,即在翻译活动中可以允许语义对等的前提下的句法、语用层面不对等情况存在.文章着重强调英汉翻译中的“事件化”,即选取事件作为翻译单位,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层面判断一个句子或句子成分的事件性强弱.在理论上将事件由单一的语言讨论范畴引向跨语领域.在实践上通过“事件性”为单位操作英汉翻译,帮助学习者认识跨语转换过程中的事件化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英汉翻译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杀”、“煞”与“死”都可以用在动词性词语后表极性程度义,三者所在结构“V~”在句法、语义、语用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句法分布、带宾情况以及语体的差异。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来分析三者的差别,并试图从三者历时发展变化的分析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2.
潘优燕 《现代语文》2009,(11):58-60
语言学界关于现代汉语动词述宾结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的研究甚多,但是,对“喝”的述宾结构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拟采用情景语义理论,探讨“喝”表示概念意义时述宾结构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研究发现,受事、时间、资金、来源、工具、数字和施事等情景参与者都可以被直接映射到“喝”的宾语论元位置;其情景参与者显现出一定的层级特征。“喝”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是一种动态模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受到相关语义和句法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宏事件的视角,汉语的成事及其相关词语充当了编码“状态变化”的形式实体。这样不仅可以在语义上统括各类“成事”,还有利于揭示成事和动词的内在联系并解析成事标志和“了”的隐现,以及成事句的句法特征。总体上,成事和相关词语可以编码“致使”“非致使”和“自变”三类事件。其中,除了表示意外情况,成事相对于动词具有“顺向/逆向”和“超额/欠额”四种实现类型,而动词则相对于成事呈现出语义的递增系列。此外,在使役交替和论元实现上,成事句的种种表现也隐含着深刻的语义动因,与其编码的事件是内在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结构作宾语时可扮演受事、工具、施事等多种语义角色。与受事宾语相比,“数词+名词”充当典型的工具宾语时,不能添加名词作中心语构成“数量名”结构。充当工具宾语的“数词+名词”能跟动词、补语、状语等语法成分组合表达事件,其事件语义为:A运用某工具或器官发出某种动作产生作用于B的“力”,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性质或状态变化。该结构是否表达事件,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事件的核心语义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诱发汉语语法化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导致程度副词“怪”语法化的因素主要是:在语义上,形容词“怪”非同寻常的语义特征是其基础;在结构形式上,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是其主要原因;在语用上,频繁地使用促使其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6.
“搞不好”是活跃于汉语口语中的述补结构,后逐渐语法化为表示"揣测"义的副词。多年来,学界在副词“搞不好”的句法分布特点、语义情态、历时演变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句法分布描写不够精确、语义情态的归纳缺乏正反验证和系统解释等问题。文章以语义语法理论为指导,按照从句法分布特点到话语关联再到语义情态的顺序,概括出副词“搞不好”的话语关联为"因情估果",并正反验证副词“搞不好”的“担忧”或“乐观”情态,力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补语小句分析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结果补语结构中NP的句法语义性质和VP的构造形式。在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中,“了”是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即补语小句的谓语动词要先通过向小句内AspP的中心词“了”位置的移位来建立整个句子的“T链条”,才能保证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小句理论”对分析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和相关结构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18.
李安然 《文教资料》2012,(33):162-164
现代汉语中“来”的使用频率极高,在词类及句法方面也富有特点。由于其特殊的语法地位与灵活的语义用法,对“来”的研究一直是句法语义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深度语义分析信息库对“来”的11种不同用法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归纳了“来”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时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具有”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一直以来,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却鲜有人将它与“具”作比较.本文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出发,对“具”和“具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具”与“具有”语义和句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败家”是近年来网络和时尚杂志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流行词。在现代汉语中,“败家”一词已经变异,这种变异表现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败家”一词发生变异的内因是语言要素的借用,外因是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