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华罗庚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核心素养,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几何思维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的量感意识如何培养?度量的本质又是怎么感悟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展开了实践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学生在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2.
蒋智能 《广西教育》2023,(16):61-64
本文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论述量感素养的培养需要经由“量”的认知发展最终实现“感”的能力提升,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经过初步感知、稳步发展、实践延展三个教学实施步骤,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课前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堂新授内容;通过课中多维认知,拓展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通过课后综合实践,增强量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的运用,常常比数学上的精准计算更重要,应用也更广泛。而量感的建立也成为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量如何提升学生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应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  相似文献   

4.
陈翔燕 《福建教育》2023,(45):48-49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度量单位、运用度量单位、联系度量单位,使其逐步理解什么是“量”,进而在深化对“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度量认知结构,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5.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是以图形对可测量事物进行度量,侧重让学生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探索中逐步建构和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文章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为例,尝试探索有助于学生量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笔者认为在"单位量"的教学中,数感的建立离不开量感的培养,而量感的培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计量单位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  相似文献   

7.
<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度量经验来把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8.
量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量感.文章以“体积和容积单位”教学案例为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活动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量”的世界,通过对量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计量单位”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是最为基本的度量单位,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螺旋上升的内容.笔者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阐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关于面积计量单位的教学,以及如何创设多维体验,帮学生进行“量感”的意义构建,如何突出关联,建构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计量单位的表征体系,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潘才芳 《福建教育》2023,(10):52-5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特别是质量单位,学生看不清、摸不着,全凭感受,难以表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学生对“选填合适的单位”及“单位进率”等客观题的完成度与正确率常“令人满意”,但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甚至与实际重量相差甚远。由于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质量单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培养到什么程度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容易成为教学盲点和难点。本文,我以第一学段“千克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小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本人比较偏爱概念教学.所执教的公开课多半是概念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就是我承担的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试教、研讨、上课、评课的过程。有几个亮点受到了肯定,也有几个值得今后深思的注意点。借自我反思的机会,想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对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培养高阶思维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在量感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与实践活动,经历单位产生的过程,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在量感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杨小彬 《新教师》2022,(3):51-52
量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素养之一.数感和量感有什么区别呢?史宁中教授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简单来说数感是可以去掉后缀名词,然后抽象出数.例如,一匹马、两头牛、三件衣服,去掉后缀名词,可以抽象出1、2、3,这就形成了数感.而量感是不可以去掉计量单位,例如,2 厘米、3 千克、...  相似文献   

16.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一个新的核心概念,即量感。“量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但因其非标准化、不便直观感知、不易直接理解的特点而容易被忽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整体教学为例,通过立足教材体系、课时结构、过程体验、数与量的联系对比等环节,深度培养学生量感,促进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数学实践强调通过直观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的立体认知,并将数学概念与现实事物对应起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量感”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量感内涵,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以此建立更加清晰的数学概念表象。  相似文献   

19.
<正>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以长度单位为例,阐述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一、多重感官体验二年级学生初学长度单位时,厘米是基本单位,米是衍生单位;但是到三年级学习毫米、分米、千米时,基本单位调整为米更合适。在基本计量单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学习“体积”之前已经有判断物体大小的直觉和经验。文章结合“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例开展实践研究,利用学生的认知体验,从物体体积所具有的特征入手,力求触及数学的本质,以增进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