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 :主张诗应当富于时代精神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浓郁诗情 ;主张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主张诗应当有艺术形式的规范。着重论述闻一多为建立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而提出的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 ,并联系新诗的历史和现状 ,论述闻一多这一理论主张对新诗创作、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认为新诗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有悖于闻一多关于新诗的理论主张。认为新诗应在继承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发挥民族语文的特点和优长 ,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 ,学习和发展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理论 ,以实现新诗的格律化 ,创造出新诗形式的艺术规范来  相似文献   

3.
歌谣作为新诗自我创生重要的诗歌资源,在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催生了四次新诗取法歌谣的潮流。围绕新诗究竟是应借用歌谣曲调及“可歌性”优势还是应走“去音乐性”道路、新诗与歌谣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文类界限问题发生过的二场学术争论,其背后不同的学术谱系的观念分野清晰可辨。探讨“新诗”和“歌谣”,必须进入一种资源发生学视野:不仅歌谣,任何审美资源被启用的过程,都无法脱离复杂的政治、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学情境。通过对这二场论争的梳理,可在具体情境中还原历史的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一直被研究界重视,但他在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中提出的新诗"原质"概念和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的新诗"非诗化"思想却很少被人注意,而它们却是新诗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只有充分认识闻一多的"非诗化"思想和格律化理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闻一多对新诗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研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是T.S.艾略特的“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等理论和W.H.奥登的机智、反讽等才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处理和应对沦陷区问题,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1939年10月1日毛泽东发表的《研究沦陷区》一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毛泽东认为,研究沦陷区问题,应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论",根据"调查",正面直视抗战时期的沦陷区问题,收集有关沦陷区的各种档案资料,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抗战策略和史实,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干了什么和即将干什么",研究沦陷区存在的"亡国论"及其具体表现,研究有关沦陷区苦难和抗争的舆论等。从学术史角度看,该文提出的理论指导、研究路径、基本内容等,建构起中共有关沦陷区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当前诗坛理论与批评的不正之风,对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新诗批评进行了研究,指出闻一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上,都不随波逐流而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他注重新诗的艺术质量,力促新诗的艺术建设;他注重新诗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建设;他提出新诗格律理论并领导新诗格律运动.所有这些,对于新诗艺术建设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他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理论与批评精神、态度、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学习与效仿.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他在文艺论著中提出他的新诗主张,对诗歌的本质与特点,诗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与个性表现的关系,诗创作对诗歌语言简练、含蓄的要求,新诗人将古典诗歌优秀的抒情传统、表现方法与外国现代诗歌的艺术精神、表现技巧融合以创新的正确态度,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思考等,都作了完整、系统而周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诗创作实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初创、构建与变革当中,曾有过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影响。他的新诗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民歌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林庚是中国新诗格律探索中最坚韧的跋涉之一。他从1931年以“自由诗”作的姿态初涉诗坛始,至1935年前后转向“新格律诗”的实践.直至20世纪80、90年代以论方式继续诗歌格律问题的思考,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由形式及本质.突破了以形式划分新诗和旧诗的简单化思路.深入涉及了“诗的内容”、“诗的本质”等诗歌内质问题的探究。同时,他的“九言诗”等创作尝试也在格律实践、融会民歌因素等多个层面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批评、研究不无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生命诗学可分为早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分别以新诗理论和意境理论为核心。对其两个阶段诗学转换的背景、原因和成熟期诗学的缘起以及两个阶段诗学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以分析,显明了宗白华生命诗学发展的完整脉络和内部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诗歌作为重要部分,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程规定实施后,要加大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才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精神与内涵,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早期新诗观念中注重诗艺的表现和经验的表达,分别体现在闻一多、梁实秋和俞平伯、康白情身上,他们之间的分歧源于不同的诗歌观念系统,从诗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他们展开探讨有益于理解早期新诗观念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朱湘在诗歌翻译上颇具有代表性。本文试图从节奏形式、主题开掘、意境营造、叙事方式等诸方面寻出他们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印迹,以此来考察诗歌翻译对新诗建设的影响。正是这种翻译活动促使新月派诗人认识到传统诗歌的合理成分,新诗开始了全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论之一,废名的《谈新诗》对“诗的内容”予以极度重视,对涉及诗的内容的各方面因素,都从审美的眼光加以评判,论述独到,灵感四溢。在对中国诗史的整体观照下,废名将目光集中于新诗的审美标准上,目的在于为新诗的发展前途提供一种前瞻陛的方向。同时,废名的评述以感性为基础,充满个性,为现当代诗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学理论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诗言志是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诗歌创作与欣赏规律的揭示和独创性的理论建构是其主要内容,实践性、体验性、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其理论体系的显著特征。毛泽东认为诗应以新诗为主体,但新诗又太自由,太散漫,不能成形,因而遭到读者冷落。他主张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和民歌,在此基础上发展新诗,创作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体诗歌。毛泽东诗词在借用、改造旧体诗词的艺术形式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其诗学理论和诗词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挂牌于2000年4月,是在1999年徐汇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履行两个承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徐汇区教育标志性品牌战略的背景下,因布局调整由沪闵中学更名而来。为了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普通工薪阶层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区政府、教育局投资2000多元万重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社会、家长也对附中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7.
张钰 《文教资料》2013,(35):109-110
关于新诗发生及意义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既定的成果,而值得关注的并非只有对新诗发生及其意义的评判本身,还有研究者们如何得出这一评判的思维方法、逻辑推演,以及其背后所能带给新诗研究者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启示,而姜涛、郑敏的新诗研究正能带来这种启示.  相似文献   

18.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饱受列强欺辱的中华民族,其子孙在外敌入侵面前,主要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民族英雄,为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杰义士;一类是民族败类,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汉奸走狗。以抗日战争时期腾冲沦陷区各色突出人物在国破家亡面前的表现为例,警醒早已远离战争硝烟的人们:在缅怀英烈的同时,莫忘鞭笞家贼;在不忘国耻的同时,更要加强国民的爱国品德的养育。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阐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影响的同时分析了徐志摩诗歌浪漫主义特色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新诗理论是在其生命诗学发轫期诞生的重要诗学成果。本文在对宗白华1920至1923年间发表的十余篇谈论新诗的文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宗白华新诗理论是以西方现代哲学文化和中国古典诗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建构起来的,进而就其新诗理论的生命诗学特质和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