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代中国教会特殊学校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近代教会在华特殊学校事业的兴起与教育制度特点,及其时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作用。认为虽然传教士创立教会特殊学校在客观上却带来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提高了中国民众时特殊儿童的期望值;由教会特殊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独立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近代中国民办特殊教育的先驱,推动了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3.
教会学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对华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会学校的创办客观上也促进了浙北教育的近代化,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其他方面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的教会女学还起到了开化中国妇女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化与反帝反封建相伴随,同为近代史的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水平低下、发展缓慢,这为当今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正伟 《学科教育》2013,(6):102-111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万国公报》作为西教士所办的综合性刊物,在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有极大影响。《万国公报》虽不是专业的教育刊物,但它对包括学校类型、教学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在内的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介绍为中国近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范式,有利于晚清中国的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交替出现,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列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又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实际进程先后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因而,认真研究中国近代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学习和了解西方教育制度,最初主要是经  相似文献   

8.
西方科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方传教士作为传播西方科学的主要力量之一,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通过考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的历史活动,探究西方科学在其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分析西方科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传教士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从其规模和持续时间来看,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从其所学习内容方面来看,也几乎包含了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国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来看,早期留学教育也是中国历史上所从未有过的。近代中国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留学生的历史,这个特殊的群体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渗透在了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中国科学技术的近代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早期留学教育对中国科技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西方"欧风美雨"的影响和自身近代化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客观发展的进程,也是主观适应的过程。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其近代化的过程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教会教育必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山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对教会教育的抵制、教会教育的世俗化以及山西本土教育发展的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清末基督教教会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教育会”有着其他宗教机构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华教育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容闳作为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个到西方接受西学的最早的中国人之一,作为第一个留美毕业生,他的一生是为寻找中国近代化而不断探索的一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贡献表现为提倡并促成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探索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探索中国近代的民主政治等三个方面,本文试图嗣绕容闳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探索的具体表现和贡献作一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15.
清末教会大学为我国提供了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他在借鉴和融合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基础上所形成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通过其在北京大学实施的改革举措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和发展确定了一种范式,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教会陆续在中国兴办特殊教育。本文简要介绍了教会在中国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分析了教会兴办特殊教育的历史原因和当时的教会特殊教育主要特点,讨论了教会特殊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其中,以天赋人权、契约立国、人民主权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国家思想成为几代中国人宣传、介绍的救国理论。从19世纪70‘80年代早期维新派初步介绍西方的议会民主、权力分立制度开姐,到本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扬人民主权和民主共和等理论,在短短几十年中,西方近代国家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更为重要的是,革命派以此理论为指导,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中华民国。尽管它很快夭折了,但由此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文主要对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19.
山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62年至1952年,教会学校教育在山东存在了整整九十年的时间,作为一种跨国籍的教育行为,教会学校具有双重性质:其一,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是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产物,是对中国主权尤其是教育主权的侵犯,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兴起于中国主权被肆意践踏之时,而终结于中华民族站关起来这日,是历史的必然;其二,教会学校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它向刚刚“被动”地步入近代社会的中国展示着西方近代教育形态并传授西方近代文化和科学,从这一意义上说,教会学校又担当着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山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此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内陆地区都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传教士作为来华外国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一、教会学校的创办及特点西方传教士来华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宗教教义。在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已经开始传播自己的教义,这种传播起初是从中国的周边开始的,作为传教的一个手段——建立教会学校,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兴起。这些教会学校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近代的一些教育理念,成为晚清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