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5.车(車)旁《石门铭》的"车(車)"旁书写,皆是重心上提,略取左低右高之势,放左敛右,萧散从容。"车(車)"旁在铭文中出现七次,除了"输(輸)"字残泐不清,其余都可以清晰看出:两横与扁日集中在竖画中上部,中间压得很扁,第二横左侧伸  相似文献   

2.
正第十二讲偏旁部首(二)5."糸"旁与《石门铭》左低右高的结字相应,"糸"旁书写都是左低右高,上部撇折笔画撇的部分是斜线,不宜写成弧线的弯曲形态,第一个折笔略短,连接在第二个撇折笔画撇的腰部,三点自左而右次第排列,左低右高。在具体处理上要兼有变化,如"绵(绵)、绩(绩)"紧密,"经(经)、绥(绥)"遒劲,"纨(纨)"字饱满凝重,于整齐中寓变化。(图1)  相似文献   

3.
第六讲:斜画紧结平画宽结 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是沙孟海总结出的两种北碑结字的模式.斜画紧结的构字规则,主要体现在“斜”、“紧”二字上,字势左低右高、内收外放,呈现出舒展放逸的审美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横画宽结构字模式,则字势平和,追求宽和肃穆、雍容虚静之美. 先谈斜画紧结.其结字特点是: 一、横画左低右高,呈右上倾斜之势.如《张猛龙碑》之“每”、“盡(尽)”字,《石门铭》之“載(载)”字等.  相似文献   

4.
四十五、立字旁 图42-3的"端"字,立字旁写得轻巧,与右边风格很一致. 图42-4的"竭"字,立字旁写得稍微厚重一些,同样与右边的风格相和相谐. 四十六、耳字旁 图42-5、图42-6的两个"耿"字,将耳字旁的第一笔横画写成长长的平画,从而把全字覆盖. 图42-7的"耽"字,耳字旁写得高大——右让左.如果左低右高——左让右,则字形不美.作者匠心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八、土字旁 图25-1、图25-2的"垣"、"壤(坏)"字的土字旁写得收束,属于结体上的"左让右";竖画向左下方偏斜,避免了呆滞之累;"土字旁"右边加一点画,是汉碑的惯常写法. 图25-3、图25-4的"城"、"蠕(堧)"字的土字旁提到了左上角,使左右具有很强的参差感,这也是汉碑结体上的一大特点.特别是"蠕(堧)"字,将土字旁提到左上角之后非常传神.但是,如果将土字旁压到左下角则不伦不类了. 图25-5的"社"字的土字旁在右边,所以,最后一笔写成向右伸展的波画.  相似文献   

6.
七、土字旁图25-l系《张迁碑》中的城字,其土字旁写得轻灵,突出右边,这就是结体上的让右。图25-2的台(台)字(碑阴),土字旁的最后一笔波画长而重,对全字起到承载作用。  相似文献   

7.
悟室评书法     
正王广庆书友的楷书中堂,书写认真,用笔老到。应是一位多年书写《颜勤礼碑》的书法爱好者。针对此幅作品,提如下两点建议:一、基本笔画需到位。此作中,字的捺画都与《颜勤礼碑》有些许出入,既不到位也不漂亮;几处长的横画,写得犹豫软弱,且倾斜角度太大;"浣"字的竖弯钩则完全没有颜体的味道。二、字的结构需准确。结构是楷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时必须要严谨。如"山、新、气(气)、间(间)、清、春、可"等字,作  相似文献   

8.
1.车骑:左右区别尊卑古代礼俗,席座及车骑(兵车除外)以左为尊,以右为卑;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主客之间,主居右(乘车时叫陪乘、车右等)而客居左。主人乘车去迎接客人时,空出左边的座位(因为御者用右手执鞭御车,主位在右边,会妨害主者,所以主位居左)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如《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因此成语有"虚左以待"。  相似文献   

9.
九、提画的写法 提画,即挑画,是由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短小的笔画. 1.书写步骤 如图19-1所示,书写提画可分解为三个步骤: (1)向左下方逆入,入笔一般较轻. (2)转锋向右上方行笔,行笔稍快. (3)回锋收笔. 2.提画的变化 (1)图19-2的"援"字的提画,入笔稍重,收笔稍轻,线条凝练圆润.其轻重、长短、走向,与右边的平画、撇画的搭配非常协调. (2)图19-3的"援(扰)"字的提手旁写得较窄,提画写得短小,是为了在整体上的左让右,突出右边.  相似文献   

10.
左、右二字都可以用作姓氏。1985年第6期《文史知识》在《尊左与尊右的源与流》一文中,曾有“中国姓氏有‘左’而无‘右’”的说法,但实际上我国用“右”字作姓氏的,比用“左”字的还要多。例如:①右汉有右公弼,宋有右嘉祥(见《万姓统谱》)。②右公卫右公子之职,后以官为右公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③右尹楚公子辛为右尹,子孙氏焉  相似文献   

11.
第八讲:副笔和余笔 汉字之中,对主笔起辅助作用的笔画称为副笔."擒贼先擒王",主笔固然十分重要.不过,"红花还须绿叶衬",副笔的书写也不可疏忽. 副笔书写,注意以下四点: 一、配合主笔,大小合宜.如《崔敬邕墓志》中"童"的第二横与末横,"成"的撇画与戈钩等. 二、根据结字与布白要求,位置恰当.如《杨大眼造像题记》中,"夜"的横画与竖画、"石"的首横等. 三、不乖笔势,俯仰自然.如《郑文公碑》中,"並"的首横、"風(风)"的撇画等.  相似文献   

12.
正左右相较,一般情况下处理为左紧右松,如"贮(贮)""固"二字;也有个别时候处理为左松右紧,如"虽(虽)""(修)"二字。柳体字多上紧下松、左紧右松,表现一种惯常的审美趣味,那便是先敛后纵、先抑后扬,正如一首曲子,往往是开始低沉而结尾高昂。然而,在《玄秘塔碑》里,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某些与众不同的形式,给人一种"奇异感"。这些引发奇异感的形式,是对通篇基调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我订了《中学语文》杂志,每期我都认真地阅读。前些时我读了八○年第三期,发现差错不少,感到有提几点建议的义务。一、校对错误,导致语病:如第十六面正文第五行(左栏)“对这一项工作,大家都很重要……”里的“要”字应为“视”字。二、出现了别字:如三十三面右栏第十六行“尘仆仆”排成了风“尘朴朴”。三、掉字特别严重。如第十六面右栏十五  相似文献   

14.
作品点评     
正王铖悦同学的作品,书写流畅,提按得当,字形平正中见灵活,章法合理,其中"竹、夜、花"写得尤为漂亮。需要注意:1.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的大小和高低要得当。"解"应左低右高;"能"左右应等宽。2.半包围结构的字,内外要协调。"过"的横折折撇写小些,"寸"稍右移;"处"的捺画要舒展,包住里面。3.有些字的局部处理还需琢磨。如:"眠"的"目"横画间距不均匀;"鸟"的头部偏长;"觉、晓"的撇脚偏高了。  相似文献   

15.
书法     
正李东书友的行书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舒朗开张,气象开阔。作品点画较为硬朗,线条苍涩,字形结构舒展,多取左低右高之势,由此可见作者具有较好的书写功力。但遗憾的是用笔略显单调,点画形态单一,如"碧""鹰""廓"等字的撇画,及"湘""江""漫""流"等字三点水的写法缺少变化。建议作者能够在日常学习中深入经典碑帖,丰富笔墨表现技法,提高作品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6.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11) 二十一、山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由于中国山河壮丽,东西南北中皆有名山胜境,五岳只是其中的代表.因此,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以山为部首的较多,有左部,有底部,又有字头,如岁、嵩、岳、岱、峻、等字.在行书山字旁的变化中,共性特点有两方面:一是左低右高.即行书山字旁时,应把横画上扬,左边低一些,右边高一些.二是重心稍右倾.即竖画稍向右倾斜,尤其是左竖.图一为古人的行书"峰"和"岸"字,其中山字旁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这两点.  相似文献   

17.
正2.竖心旁偏旁较窄,左竖点居中上,右点上置,腾出下部空间以利右部偏旁扩展。3.双人旁偏旁较窄,上撇略短,底撇疏朗,竖画垂直。4.提手旁点画均匀,竖钩垂直,提画左端疏放,右端紧缩。5.三点水偏旁窄长,呈左弧线安排,通常由撇点、竖点、挑点组成。6.木字旁木字旁宽窄视右旁酌取,竖钩有力,横、撇停匀,左端疏放,右端紧缩。  相似文献   

18.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19.
许多同学对汉字的偏旁和部首区分不清,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偏旁是汉字形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合体字的组成部分。古代把合体字左边的组成部分称为“偏”,右边的组成部分称为“旁”,合称“偏旁”。后来把一个字的上下、左右、内外各个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如“城“”资“”国”字中的“土”“成“”次“”贝“”口“”玉”,都可以称为偏旁。汉字的偏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名称和读音。一般左称“旁”,如(木)木字旁;右称“边”,如(欠)欠字边;上称“头”,如()竹字头;下称“底”,如(皿)皿字底;外称“框”,如(门)门字框。部首是字典、词…  相似文献   

20.
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彩色插页《圆明园"远瀛馆"残迹》一图(图题"远瀛馆"的"馆"字.是"观"字之误),其正面近景是原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大水法",而不是"远瀛观"的残迹.图的远景,即土台上的残柱则为"远瀛观"的残迹."远瀛观"是圆明园整个建筑的一组."远瀛观"残迹,原是园中欧式建筑西洋楼的一部分.西洋楼座落在长春园北部的狭长地带,由线法桥、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画等十多处建筑及庭院组成,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747-1759年),由意、法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