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整意义上的1829年天主教解放法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原则上赋予天主教徒以公民权,其二则是针对天主教徒公民权所作的若干限制性规定或“保障”条款。尽管这些“保障”条款未必实有其效,但其作为整个法案之一部分却并非可有可无。如果说,法案的前一部分内容回应了解决天主教徒公民权问题之紧迫性与必要性,那么,后一部分内容则反映出天主教解放问题之深刻的历史复杂性。事实上,天主教解放问题不只是一个与天主教徒宗教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攸关英国宪法的新教性质、英国国教会的存在及其特权、英格兰民族由来已久的反天主教传统以及新教徒尤其是国教徒的宗教认同及其宗教情感归属等等的重大问题。天主教解放问题所具有的这种复杂性,使得法案设计者们必须尽量权衡各种利害关系,兼顾来自不同方面的多种诉求。惟其如此,我们只有将法案两部分内容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方能同情性地理解法案设计者们的历史处境及其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2.
郭华东 《天中学刊》2014,(3):121-125
1820-1860年间,规模庞大的天主教移民涌入美国,增强了美国天主教的实力,打乱了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力量对比。美国天主教因为这些移民的到来而呈现出很强的外来移民特征,这引起新教徒的恐慌和强烈排斥。以新教徒为主体的“一无所知党”向天主教徒发起了攻击,将激烈的冲突推向了顶峰。  相似文献   

3.
天主教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话题。因此,如何在中国本土的情境下分析天主教徒的身份认同问题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江西省抚州市一个祖传天主教家庭的田野调查,通过叙述研究方法论来探讨中国天主教徒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在世俗与宗教双重身份的交织。作者认为这种双重身份导致了天主教徒在世俗期待中面临身份交织与抉择时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4.
内战前爱尔兰天主教移民空前涌入美国,冲击了原有的宗教秩序,引起了社会文化震荡,壮大了美国天主教的实力,改变了天主教与新教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天主教在宗教格局中的影响力,使美国天主教打上深刻的外来移民烙印,出现了新教徒为主体的美国主流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天主教“罗马化”现象,引起了主流社会的恐慌和不满,他们发起了强烈的反击,最有代表的反击便是兴起了“一无所知党”。  相似文献   

5.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一股反对天主教外来移民力量,这股力量在五十年代初合流为“一无所知党”。该组织的成员主要是新教徒。其在鼎盛时期左右了美国一些地区的政治生活,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以维护美国主流文化不受外来移民的破坏为己任;为实现目标,他们甚至不惜付诸暴力。其兴起的主要诱因在于应对外来天主教徒对美国社会的冲击以维护新教徒主导的主流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读《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陈志群先生的文章《谈谈与几篇课文相关的基督教知识》,发现该文混淆了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恐对教学不利,特说明之。一、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耶稣(Jcsus)即弥赛亚(Messiah),亦即救世主,原是犹太教的导师,公元28—30年,被罗马帝国犹太总督彼拉多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三天后恢复了上帝之子的身份(事迹见《圣经》),信徒们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这就形成了原始基督教。基督教是奉基督为救主的各教派的总称,其信徒概称基督徒。基督教起初只在下层人民中流传,后被罗马士兵…  相似文献   

7.
Three Blind Mice     
有话说:这是一首根据英国历史事件创作的著名儿歌。儿歌中,农夫的妻子是指英国的玛丽一世女王,她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三只瞎老鼠是指三名新教贵族。在玛丽女王执政期间,有三名新教徒反抗玛丽的执政,因此被绑在树上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有大量的欧洲移民进入美国社会,其中以爱尔兰移民和德国移民的数量最大,绝大多数是天主教教徒。当时美国的新教徒占据绝对的主流,他们对代表欧洲旧势力的天主教持抵抗态度,加之移民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这一时期天主教在美国的发展举步维艰。19世纪的美国天主教是在克服外来的反天主教势力和解决内部冲突的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重温韦伯     
1751年,一个德国牧师在一座教堂的门上钉了95篇论文,从而引发了改变世界的宗教变革,在这位名叫马丁.路德的牧师的推动下,新教思想开始广泛传播。254年后,另一位德国人,马科斯.韦伯,试图用一本叫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书来解释为什么新教地区会比天主教地区更加富有。在这本被后人视为经典的书里,韦伯强调新教徒的富有来源于他们对致富和劳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案例背景历史新教材下册第十四课《公民社会》,主要叙述公民身份发展史、公民社会形成史、权利与义务三部分内容。我在备课时设计的德育渗透思路及目标是通过学习公民身份发展史,使学生知道公民身份的由来;通过学习公民社会形成史,使学生了解公民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权利和义务,使学生能够将公民身份从城市公民、国家公民上升为世界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新教材下册第十四课《公民社会》,主要叙述公民身份发展史、公民社会形成史、权利与义务三部分内容。我在备课时设计的德育渗透思路及目标是通过学习公民身份发展史,使学生知道公民身份的由来;通过学习公民社会形成史,使学生了解公民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权利和义务,使学生能够将公民身份从城市公民、国家公民上升为世界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公民身份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身份,它反映了特定社会独特的关系组合和治理类型。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公民身份发生了融合、消蚀、扩展等多重变迁,从而在不同范围及不同层次上引发了身份认同问题。由于国家认同在公民身份认同谱系中居于统摄地位,因此,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只能强化而不能削弱。然而,在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公民教育的作用注定是不可省略的。毕竟,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公民教育首先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而且本质上也是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圣经 The Bible圣经(The Bible 或 The Holy Scriptures)是西方世界中影响最大、印量最大,家家必备、妇孺皆知的一部基督教的经典。西方国家除阿拉伯国家外皆为基督教国家(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所以圣经广为流传,这不仅是一部宗教著作,而且广泛影响到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文学、绘画、建筑、习俗,尤其是语言。特别是旧约部分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口头文学创作之大成,是历史与民间传说与古代诗歌的汇编。把圣经完全看作是宗教迷信著作是片面的,剔除其迷信成分,吸收其文化要素是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公民身份"认同是超越民族、国家认同的一种更具价值的情感体验。由于受我国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加上目前全球性问题突显,各国公民的身份认同问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我国朝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应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一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把公民身份的认同从初级身份认同上升为政治性集体认同,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亨廷顿的著作《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全书将“文明的冲突”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受到的种种挑战.并认为美国文化的根源来自于盎格鲁新教文化,如果不坚定地继承和保护盎格鲁新教文化,国家信仰、认同就会有衰落、破灭的危险.本文将基于亨廷顿关于多元文化下国家特性的观点,围绕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国家特性是什么?国家特性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三个基本问题提出自己对多元文化下国家特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一大成功的标志。“二马译本”即指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作为最早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二马译本”不仅对促进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给后世新教徒从事《圣经》中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