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6年前的本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上海是日军攻击的要地,而上海火车南站则是13军飞机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聚集了大量难民,有1800余人正在候车,下午2时10分,日军由2架侦察机引导,6架轰炸机飞临南站上空,对南站不断进行俯冲轰炸,投弹20余枚,当即炸死难民250余人,炸伤500余人,沪杭铁路交通枢纽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所应有的一种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滋养应该建立在对历史的切身体验、情感震撼和理性判断的前提下,家国情怀还应该基于对家人、对家乡的挚爱进而产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乃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本文试图以十四年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庆相关历史教学资源为依托,探索如何在培养学...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55):144-145
历史包含了过去事件及发展过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交叉性,在历史学科中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对实施历史体验式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以"家国情怀"这一主题为例,来探讨跨学科研究下的历史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4.
特使外交在中国抗战的危机关头发挥了常规外交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初期蒋百里奉命出使意德等国正是这种特使外交的体现。虽然其目的并未完全达到,但蒋的出使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当时特使外交在出使背景、人员选定以及外交实践和效果上的相关机制和特点,展现出特使外交在其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从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开始家国情怀影响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实于初中历史课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娜拉》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从《娜拉》莅临中国之日起,它就是作为一个负载着政治意蕴和思想内涵的复杂文本而被解读和接受的。围绕《娜拉》形成的一系列文本,互相缠绕纠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寓言系统。  相似文献   

7.
1937年《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推出一组以"中日问题"为主题的征文。这是在日本军部和政府或"战"或"和"交替推进侵华战略,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开始由妥协向强硬转变的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征文中,知识分子们普遍表达了对日本亲善诚意的怀疑、对大国作用的有条件认可、以及用"血"和"力"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决心。透过征文中传达的情绪和认识,回归历史情境,可以看出民族抗战情绪开始获得相对宽松的表达空间;可以反映出转变中的国民党对日政策与民族情绪之间有了更多的契合点;从中也透露出中国抗战将面临的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唐代道家"修身理国"思想是以成玄英、唐玄宗等人为代表.本人通过分析其思想主张,来说明字在这一历史阶段中道家"修身理国"思想在唐代所经历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雪漠的“大漠三部曲”作为西部文学中典型的乡土叙事作品,在昂扬的西部气象背后隐藏着关于乡村与农民的近乎原始般的诉说,使作者的复杂又真实的创作心态得到全方位的展示.  相似文献   

10.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深入钻研统编历史教材,得知当今教育注重素养培育和主题引领。开展主题教学有利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明使命、懂担当、创辉煌。文章围绕“大国力量对比决定世界格局变动”主题引入相关学术观点,在任务驱动下开展主题探究,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五代变家为国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宋初帝王对如何让家国稳定长久的传承下去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为此进行了重大的战略改革。本文通过宋初在振兴文化文学方面的诸多措施,试图勾勒出一个不同于历代的宋代文教走向轨迹,并且说明它形成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作为五大核心素养落脚点的是"家国情怀"。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认为:"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1]据此制定的家国情怀学业水平1、2是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各学科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人文因素的挖掘。初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典型的人文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家国情怀的渗透,以为教学提供更多助力。文章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为例,探讨通过渗透家国情怀助力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在时代转折的历史语境中对新文学史上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有意味的重构,其独特的故事构设和叙事姿态契合了"新时期"之初意识形态对农民的预设和想象,向往"现代化"和作为被启蒙对象的喜剧性的农民形象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获得了合法性.这个农民进城的故事已成为重释"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场域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正>近些年,教育部全面深化课改,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这次改革的目的其实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不是只有教学应试,还应注重教书育人。这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最终归宿。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高中教学体现育人的核心目标之一。所谓“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感,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是对自我认定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内涵丰富,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关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少历史教师存在困惑和误读。  相似文献   

16.
"伪满"的日本左翼转向女作家牛岛春子,在她的短篇小说《女人》中,细腻而深刻的描述了女性的心路历程,在"伪满"这个殖民地男权社会里,作为女性,牛岛春子感到了自卑,她为了谋求与男性相同的地位和权利,极力地强调夸大只有女性才能做到的事情一生子。并且在战争中,"母性政策"和"贤妻良母"政策的大背景下,刻画出了"军国母亲"的形象。"伪满"的日本女性,可以说既是殖民地男权社会中感到自卑的受害者,对于殖民地的人民来说,又是不可否认的加害者。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运步普及,信息化城市的崛起,赛博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杂居渐渐成为城市日常生活景观,城市文学在时空的重组中面临着重构的可能.从网络文本的虚拟与在线、空间的内爆、自由与面向等方面考察,城市文学在新语境中想象城市的方法表现为:虚拟与流行、碎裂与漂泊、世俗狂欢与小资返魅.这既意味着城市文学经验范式的一种转型,也是城市文学本身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时事新闻具有独特的时效性和事件针对性,尤其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时事新闻,充分挖掘后能作为高效、高质量的教学素材。其中,时事新闻中的"反面案例"在课堂中实现有效运用,对学生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时事新闻的"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素材相结合,融入教学设计、用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用“五四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正>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思想、政治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此,教师教学中需要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开展历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