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记注官即负责修撰的起居注的官员,宋代记注官的侍立与起居注密切相关,因为这是记注官原本的职责所在。但当起居注的重要性日渐下降后,记注官职能的转变则与侍立问题密切相关。从记注官兼谏职,到记注官兼经筵官,直至记注官可以不修起居注,这一转变的过程都是围绕记注官侍立问题展开的。这一转变的原因及其发生方式都与宋代皇权政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法国一般家庭的孩子都可申请政府补助的初、高中教育奖助学金,但提出申请有一定的时效。法国教育部负责奖助学金官员说明哪些家庭可以申请以及申请的步骤。申请条件  相似文献   

3.
明代致仕官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官员的致仕形式主要有以老致仕、因病致仕、以养亲致仕、被强令致仕、官场失意等等;致仕官员享有物质照顾和政治特权,并接受明政府的管理;致仕官员以其自身的社会活动在地方上发挥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出国与就业》2008,(5):25-25
意大利内务部颁布新通告,自4月10日起,家庭团聚申请通过网上进行。这一过渡已经于几周前预示过,此次正式向省督府和警察局宣布。意大利内务部通告中写明,"自4月10日起,将对根据移民法第29条有关家庭团聚和家人陪同的申请手续开始实施信息化办理方式",因此,"从该日起,将不再接受非通过新方式递交的申请",而"在4月10目前以原有方式递交的申请自  相似文献   

5.
"孝"作为伦理道德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是原始社会末期父家长制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家族血缘关系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传统的"孝"以赡养父母、养亲敬亲、继志述事、承意尊亲与慎重追远、丧葬祭祀之礼为基本内涵与典型特征.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的"孝"是一种家庭伦理观念,是维系家庭和谐的一种重要的守则;它也是维持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孝"还体现了父家长制下权力的制约、人际的差序伦理以及家国一体、移孝作忠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6.
致仕制度是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制度设计,各级官员由于身体健康、年龄及养亲等其他原因不适合任职的,可以正常致仕或由朝廷勒令致仕。实际上,除以上几种致仕方式外,还存在官员主动"乞休致仕"的方式。在明代,历朝都有各级官员不停的主动上疏"乞休",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他们乞休致仕的原因是什么?在皇帝不允准的情况下,官员为什么还要累疏乞休?本文从《端肃奏议》和《马端肃公诗集》等材料入手,就马文升在弘治年间累疏乞休的原因、经过及其影响略做考论。  相似文献   

7.
唐代东都分司官任职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论者将分司官的任职原因归为安置罢黜、远黜量移及性乐恬退等。分司官的任职原因除上述之外,还有赏功、重用、避祸、因病及照顾家庭等。一般官员乐意接受分司官之职,是因为在洛阳任分司官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洛阳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优越;二是分司官的待遇优厚;三是洛阳名流显宦云集,给分司官员提供了结交的机会;四是洛阳地处交通要道,可以使分司官迅速了解朝廷动向,同时为他们提供了结交过往官员的机会。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及丰厚的待遇,对于赏功、因病以及年老分司者都是优待。名流显宦的云集与结交过往官员的方便,使政治上不甘寂寞的分司官看到了出路,尽管他们暂时离开了权力中心,但仍然可以利用东都的有利条件韬光养晦,寻求机会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押伴官是朝廷派遣的将来华的朝贡使团从入境地点护送到京城的人员,属于临时差遣性质。押伴官的职责主要有三种,即引接贡使入京、防范使者和上报情况。押伴官基本上为七品至九品之间的低级官吏,主要以中央官员为主,人数一般由一人到三人不等。押伴官在中央以宦官、閤门祗侯和承务郎以上官员为代表,在地方以各路管库等人为代表。护送朝贡使团出境的送伴官由原押伴官担任。宋朝还制定了针对押伴官的奖惩措施。门合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皇权专制时期各朝法律中的存留养亲制度,清朝是运用存留养亲制度较为成熟、完善的。存留养亲制度是指在我国古代被判处死刑、徒刑和流刑的犯人,因为长辈亲属年老,膝下无人照料生活,可以把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犯人的刑罚暂时不予以执行,允许其在家侍奉长辈亲属,等到长辈亲属离世后再执行原来的刑罚的一项法律制度。存留养亲制度不仅有利于维系家庭和谐,还能够维持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本文通过分析存留养亲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整体上对存留养亲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通过对中西法律观念的对比,指出存留养亲制度最终废除的成因,从而为我国司法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永乐初,明成祖派兵平定安南后,郡县其地,并改名为交趾,设立交趾三司及府州县统治机构,采用流官主导,土官辅助的方式共同治理。在交趾属明二十年间,明朝对交趾地方官员也实施考满与考察相结合的考核形式,但与内地又有差别。由于交趾官员的整体水平偏低,加上考核的作用有限,导致吏治腐败,激起民变,这些都是明朝失去交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易艳刚 《教育》2011,(1):17-17
在长沙市诺贝尔摇篮小学,一群8~10岁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少儿政府”。根据该小学校长阳玉涓的说法,让学生当上“小官员”,学校秩序、日常生活、人际关系都与他们密切挂钩,“宵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让学生更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各种能力。”但笔者认为,官味十足的“少儿政府”可能难以实现校长的美好初衷。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活方式大讨论分餐制:何不从家庭做起迎临提起分餐制,人们往往认为那是宴会上、餐馆里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实行分餐制是对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饮食方式的一次变革,是建立现代生活方式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理应引起每个家庭的关注。那么在家庭中实行...  相似文献   

13.
明廷规定地方官员每三年上京一次,觐见皇帝并完成对前三年政绩的考察,谓之朝觐考察,并对各省官员的入觐时限进行规定。然而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地方官员却时常罔顾有关制度规定而提前启程入觐。作者结合《铜马编》这一官员入觐的纪行文本,对该异常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官员违背入觐程限而提前启程,"官利"与"国利"的冲突导致了朝觐程限这一合理的制度难以落实。  相似文献   

14.
官本位指的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唯官是从的社会群体心理,也是一种一切为了谋求官位、一切以官员的利益为中心和行动准则的价值观,它以对官职的无限崇拜与对上级的惟命是从为主要特征。官本位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旧能够看到它的阴影。官本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官员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享有特殊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官与贼     
郑广原是宋代浙闽沿海一带的海盗 ,后来接受朝廷招安 ,做了官。但因他当过海盗 ,文武官员都瞧不起他。有一天 ,众官员在安抚使衙前等候谒见 ,谈诗论文 ,不理睬郑广。郑广忍不住 ,站起来大声说 :“我也有诗。”说完 ,便吟道 :“郑广有诗赠众官 ,满朝文武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 ,郑广做贼却做官。”把在场的文武官员气得目瞪口呆。官与贼@佚名  相似文献   

16.
梁初 《湖南教育》2004,(23):25-25
在中国,在当代,不少校长姓的是"官"(这里所说的姓"官",指的是具有某些官员的毛病,并不否定"官"的许多良好的品质)。这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两晋南朝时期,尚书省官员参加了百官给谥程序中"议谥"这一环节。北魏官员谥号的实际评议过程中,尚书省负责审核行状的真伪,确定行状的记载与考簿的记载一致之后,将行状交与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博士根据行状评议此人的谥号;当官员的谥号与其生前考课行迹不一致时,尚书省的官员依照官员生前的考课行迹,对礼官评议的谥号进行驳议,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8.
清代犯罪存留养亲制度在沿袭明律之规定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与前代不尽相同的一系列事例和条例,由此在留养适用之主体资格和罪刑标准的沿革中使自身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从清代犯罪存留养亲制度蕴含的理念来看,主要体现为强化作为家庭与政治伦理一体化的“孝道”精神、稳定宗族关系和宗族制度及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进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王维为何选择了走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个中原因,历来颇多争议.文章试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析.一是从主观思想来看,王维这一选择是出于养家、避祸、修身、愉情的考虑;二是从当时的社会实情出发,王维的这一选择还与唐前期的游赏别业之风、唐代官员的优厚俸禄、唐代官员的休假制度以及唐朝一步步由盛转衰的政治局面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代对渔业非常重视,渔政制度十分严密,渔政设施颇为完备,但前后期的变迁较大。明代前期全国各地设有数量众多的河泊所,其中又以今两湖地区、九江地区、安庆地区及福建、广东沿海最为密集。洪武十四年以后,大多数河泊所均建有专门的办公公署,而且建置规制基本类同。各河泊所一般都配备有官员和吏员各一名,掌管征收解办渔税及管理渔户等事宜。官员即河泊官,官员为攒典。河泊官又称河泊大使,为未入流之官。但充任河泊官者一般文化素质均较高,多有举人,甚至偶尔有由谪官之进士充任者。明中后期由于河湖淤浅、围湖圩垦而鱼利减少等原因大量裁并,河泊官员也相应大量裁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