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古代汉语改字、缺字、缺笔之避讳文化习俗进行举例讨论,着重分析研究这三类避讳形式在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为研究古代语音服务。这主要表现在用同音字代替避讳本字和避嫌名这两种避讳形式上。第二,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帮助鉴别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古代避讳的这个作用,主要从用同义词代替避讳本字的改字避讳方法中表现出来。第三,利用“改字、缺字、缺笔”这三种避讳表现形式,可以考求、印证某一古籍文献资料的写作或刻印年代。  相似文献   

2.
讳辩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这叫做避讳,如汉高祖名邦,就改"邦"为"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二字同音,所以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韩愈也因鼓励李贺应试,而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思想,韩愈十分愤慨,因此写下了《讳辩》一文,驳斥这种滥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4.
避讳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得用改字、缺笔和阙字来回避。 一、避讳的种类:主要是避君讳和家讳两种 先说避君讳。比如,秦庄襄王名字楚,秦朝便把"楚"改为"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汉高祖名邦,故汉时典籍中一律改"邦"为"国"。《论语》中的一句"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时石经残碑  相似文献   

5.
查新、旧版《辞源》、《辞海》二书,对“观音”二字的解释基本一致,都是说:佛教菩萨名“观世音”,因为唐代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才略去“世”字,改称为“观音”的。这是一个很使人迷惑的问题。因为唐代确实有避讳的现象,一般是在太宗李世民死后,“民字”须缺末笔,或用“人”代替;“世”字,也要缺笔,用“代”、“蕖、系”等字代替。但是实际上也有不少的部分是不避讳的,依然写作正规的“世”字(不缺笔),这一点在《八琼室金石补正》的唐代部分中,著者陸氏不止一次地加以指出。  相似文献   

6.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7.
熟悉《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  相似文献   

8.
综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所谓讳饰,就是避讳,即在说话写文章时,不便直说的事,就采用一种委婉的…  相似文献   

9.
避讳漫话     
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威和尊严,规定臣民子孙对君上、圣贤、尊长不得直呼、直书其名,凡与帝王、圣贤、父祖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职官名、书名、物名等,都得设法避开或用改字等办法代替,这种习俗就叫避讳。它利用汉字的特点来强化臣民子女对君父的人格依附,是封建宗法礼教、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体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皇后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和尊严,规定凡是他们名字上的字臣民不得照用,这就是所谓“避讳”中的主要部分——“国讳”。避讳的办法,或用同音同义之字代之,或就原字缺去笔划书写。如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正月”读作“征月”,写作“端月”。汉初吕后名雉,“雉鸟”便改称为“野鸡”。汉文帝  相似文献   

12.
读过《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大家要奇怪了,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要找个看似没多大关系的“谭”来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古代,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长(如祖父)的名字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免念出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避讳”。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是李晋,“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为了避讳,满腹才华的李贺只能放弃科举考试,终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  相似文献   

14.
浅说避讳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不用“民风”,而用“人风”。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普遍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回避。《春秋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通常采用四种办法。一是“缺笔”,即缺一个字的最后一两笔。如,将宋赵匡胤写作匡胤;为避孔子的讳,将“丘”写作“丘”。二是“空字”,即用“某”或“□”来代替。如《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是汉景帝的名。三是“易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  相似文献   

15.
避讳就是对某些人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和书写,而要用其他方法代替。我国古代有着广泛、严格的避讳,分为国讳和家讳。国讳是让臣民对皇帝的名字禁忌,凡遇着皇帝的名字不能直说直写,汉代以后连孔子的名字也包括在国讳的范围内。家讳就是遇到祖先和长辈的名字,全家要自觉地避而不谈、不写,要用其他词语代替。  相似文献   

16.
所谓避讳,就是回避某些人的名讳。一般来说,有三种名讳要回避,以示尊敬。第一种是自己先人的名讳。譬如苏东坡的祖父叫苏序,所以苏氏兄弟为别人写序时,不敢用序字,而  相似文献   

17.
<正>在《辞海》中这样解释"避讳":"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在中国,避讳有悠久历史,《礼记·曲礼》载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明文规定取名的避讳;后来,《左传》又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帛"的词条,正式宣言"六避"。可见,早在周代就已出现了避讳。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一整套制度。秦汉以降,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  相似文献   

18.
避讳,也称讳饰,是一种修辞格。封建时代统治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从而规定说话或写章时.遇到当朝君主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代替。从而产生了“避讳”这种修辞。了解这种现象,对我们解释古代的很多社会现象、阅读言、学习古典学很有帮助。这看似小小的避讳给人们说话做事造成了许多的不便,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于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因而在古代的说话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即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文字,一旦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就被皇帝垄断专用,臣民不许使用及对其直称,而要用其他方法称呼,这就叫避讳,这种字叫“讳字”。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  相似文献   

20.
<正>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可是问题来了:学问何以用车来装载呢?原来,这与写字用的材料有关。古代纸没发明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子和木头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串起来,便成了书。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dú)。可想而知,一篇文章稍微长一点儿,就是成堆的"简"或"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