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在物质技术方面,他主张“道进乎技”,在身体的技术中达到审美的境界,而否定了由“机心”而获得的进化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文风。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哲人和美学家。庄子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巨大影响,近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其哲学即其美学。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庄子美学更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庄子人生哲学就是要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只有在精神与“道”契合时才能达到。要达到与“道”  相似文献   

3.
庄子几乎否定了一切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他所诠释的“无用之用”,启发了一种超越功利的艺术的人生境界:以审美的眼光化解人生忧患,点化人间百态。  相似文献   

4.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5.
“真”是和庄子人生自由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真”就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美的产生和存在。庄子“真”的美学观,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延续,是对礼乐文化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的批判,其实质是追求人生与“道”和谐的大美境界,对后代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庄子提出“原天地之美”,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激励人们逍游于天地自然之间;主张“虚静”。“物化”地审美态度,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强;强调顺应自然,“以天合天”。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解决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8.
魏晋自然审美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是中华自然审美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纵游山水风尚将庄子逍遥游自然审美思想转化为现实;在直接欣赏自然基础上发展出自然审美三大拓展形态———园林、以物喻人和山水艺术;在审美观念层面,提出“物感”说这一立足于自然审美的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0.
庄子所谓美是对“道”的观照,庄子不仅把“道”当作最高的知识,而且把它当作最高的生存方式,即艺术的审美的生存方式。那么,庄子为会么要建立此种审美的人生,它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如果说“道”有价值,那就只能有这样的价值:全生远祸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富于民族独特精神内质的艺术,在其发展与繁荣的历史性征程中都必定受到他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意识、宗教思想以及艺术观念、美学理念等的深刻影响,这既是艺术演进的规律,又是艺术成熟的根本。在中国画的历史演变中,就深受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反映在画论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上,而且表现在艺术技法方面。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核是道法自然,因此,中国画对人或自然的艺术表现,是基于第一自然,又成于第二自然:中国画的写实观,也就是师法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以物观物“的流变进行勾勒,指出了这一命题由“天人合一“走向“天人两分“,由回归“天道“走向贴近“人心“,由一个哲学命题逐渐演变为一个审美命题,由一种人生哲学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生命哲学和文艺思想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基础。早期宗白华哲学思想主要受到柏格森等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成熟期则回归中国哲学,吸收了儒、道、释等各家的生命哲学思想,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仍在其中发挥着潜在影响。宗白华主张文艺的生命本质和审美本质,持文艺形式与内容统一论。在生命哲学和艺术观的共同作用下,宗白华生命诗学形成了生命特质观和审美本质观。其诗学与生命哲学、艺术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美学通常被视作哲学学科本有、自明的一个分支,是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这一观念使美学局限为一个具体事域的学科。本论通过对美学现代开端的考察,在其思想的形成道路中透视美学与现代思想的勾联,揭示美学所开启的思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概念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哲学里,歌德,席勒时代被用于文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了现实主义理论。斯大林发挥列宁文艺“反映革命本质”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从而取消了文艺的本体价值。文艺的本质意义在于审美。加罗迪等主张开放和扩大现实主义的定义,旨在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束缚,肯定现代杰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作为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对20世纪中国美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那非凡的艺术气质,独特的知识结构,留学德国学习美学和哲学的经历,以及对中国艺术的深切体验,使得他在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能以西方美学为参照,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本根,以体现生命意识的中国艺术为核心,为后人的美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在审美的人生观方面,宗白华推崇一种既超尘脱欲又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反映了艺术化的心灵境界。同时,他还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将意境看成艺术家由情景交融而创构的境象,其中体现着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宗白华特别强调了艺术的动静相成,在叔本华的影响下,宗白华对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精神有深刻的感受和见解。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比起康德,他不仅仅是关注艺术的形式,而是从他的“理念”出发,辩证地阐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用客观唯心主义的“倒置辩证法”论述了艺术规律,用“否定之否定”拓展了艺术思路。由“无限”的“绝对理念”到有限世界的“自我异化”,再回到“无限”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表现中去,深刻揭示了像音乐这样的表现性艺术的本质特征。正如黑格尔所说:“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雅斯贝斯所致力的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由此视域出发,他把艺术视为“哲学的器官”,并提出了一种独具慧心的“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他认为,艺术根源于“生存”,艺术活动透示了艺术作为“生存的功能”这一人文意趣。  相似文献   

20.
严羽的"妙悟"说与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在对待艺术问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主张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造艺术。当然,二者在哲学基调、艺术传达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