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14,(31):34-35
2014年10月18日,一场以“转型与卓越:历史老校的文化传承与品牌创建”为主题的研讨会后,参会嘉宾民立中学校长曹斌拉上澄衷中学校长潘红星和东道主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一起拍了张“三大上海百年民校”的合影。这三所百年名校,分别由爱国商人苏本炎、本铫兄弟、叶澄衷和杨斯盛筹资自办,历经民国建立和日寇炮火,发展至今。  相似文献   

2.
潘红星 《人民教育》2022,(22):55-56
<正>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学校有责任对学生持续开展诚信教育,让其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创办于1900年,创始人是晚清爱国实业家叶澄衷。他因诚信起家,事业有成后做了许多好事和善事。学校深受创始人文化基因的影响,以“尚诚朴”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化精神,并进一步凝练为校训“持诚求真”,代代相传。学校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就如何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实施诚信教育,培养具有诚信品格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3.
澄衷初级中学曾经有过很尴尬的过去,学生的毕业考与升学考的成绩总是纹丝不动地居于全区的倒数几位。各方对澄衷的期望仅仅是“把学生看管好,少送几个进工读学校就行”。但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澄衷的面貌悄悄发生了转变,每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几乎都是100%,平均成绩进入全区前十名。  相似文献   

4.
唐群 《上海教育》2013,(21):66-66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在对学校历史充分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特色才会具有生命力。近年来,澄衷高中充分发挥百年校史的育人价值,确立“自主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目标,以“阅读和演讲”为抓手,丰富师生精神生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第一,学校特色源于传承。我们成立了校史研究小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学校历史。一方面搜集、整理、汇编校史的原始资料,另一方面选择某些具有教育价值的史料进行解读,进一步开发校史课程,惠泽广大学生。学校还通过建造澄衷校史馆、编撰《澄衷校史资料》、出版《百年澄衷拾英》、开设《澄衷讲坛》、成立学生校史讲解团等多种途径,不断深挖学校历史,并将其转化为独特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李琰 《中国德育》2009,(9):42-44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一百多年来,澄衷校址不变、校名不变、持诚求真的精神不变。丰厚的校史资源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朱明霞 《文教资料》2014,(33):17-18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清代澄衷蒙学堂的蒙童课本,因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而享有"百年语文第一书"之誉。本文从编纂目的、装帧和编排三个角度,归纳总结该书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我校是由清末企业家叶澄衷创办的近现代史上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班级授课制学校,至今已经有115年的历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任校长,胡适、竺可桢等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少年时代曾在这里就读。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大批仁人志士如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章太炎、李公仆、马寅初、林语堂等曾来澄衷演讲。百年澄衷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现代学校有很多要素,而有独立完整的章程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章程,至少是一所不完善的现代学校。如果从这  相似文献   

8.
常生龙 《上海教育》2013,(36):69-6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让我想起了78年前澄衷高级中学举办的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节目单。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要详细了解100年前中国教育的细节,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读胡适1905~1906年就读上海澄衷学堂一年期间所记《澄衷日记》(《丙午年学界用自治日记》),却给我们展现了中国第一所国人开办的班级授课制学校日常教学中的诸多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始终将育"人"置于首位。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兴中学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王飞说,“这所学校已有120年历史,是由中国八大商帮之一——宁波帮的先驱,清末著名爱国商人叶澄衷先生创办,培养了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擘邵逸夫等一大批宁波帮人士。你听,这首百年校歌《好时光》,就是当年包玉刚先生他们学唱的,也正是这首歌,激励了许多旅港侨胞的拳拳爱国心……”  相似文献   

11.
徐星 《上海教育》2013,(33):34-34
作为一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达70%的学校,虹口区澄衷初级中学面对的困难之巨不难想象,与此同时,如何与家长群体开展家校互动也成为棘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哀”、“衷”、“衰”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可情况却不一样。“哀”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哭声,“衷”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笑声,“衰”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晦气。因此,“哀”受到大家的怜悯,“衷”受到大家的喜爱,“衰”受到大家的唾弃。一天,“哀”、“衷”、“衰”聚集在一起谈感受。  相似文献   

13.
张东华 《现代语文》2013,(12):116-117
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认为语文教科书具有如下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有效地运用语文教科书,实现传递知识、发展思维、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等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更新理念,优化教法,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切实增强语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结合古文献用例,从语义、语法两个方面来看,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中的“沉”与西南官话、湘方言中的“澄”是有区别的。西南官话、湘方言中“澄”的读音,对应于《集韵·证韵》的“澄应切”;同时,从四声别义的规律出发,西南官话、湘方言中“澄”的读音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覃远雄先生把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中的“沉”与西南官话、湘方言中的“澄”混为一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哀(āi)“”衷(zhōng)“”衰(shuāi)”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境遇却大相径庭。“哀”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哭声“,衷”走到哪里都会带去发自内心的情感“,衰”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晦气。因此“,哀”受到大家的怜惜“,衷”受到大家的喜爱“,衰”受到大家的唾弃。一天“,哀“”衷“”衰”聚集在一起谈各自的感受。“哀”摇摇头说“:我的感觉只有悲伤,我张开嘴就要哭,难道叫我闭上嘴?”“衰”哭丧着脸说“‘:哀’,你别不知足了,在你的口上加一竖,就变成‘衷’了,在你口上加一横,就变成我了。”“哀”说“:我倒没什么冤的,谁叫我的衣服当…  相似文献   

16.
体验成功     
上海市虹口区澄衷初级中学几年来的变化令人为之一振。十几年前笔者曾数度访问该校的前身(长治中学),知晓这所学校的历史。由于生源较差,故该校一直是虹口区的困难学校。记得该校以往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品行,每年少送几名学生去工读学校即是进步,尚未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展开探索。时过境迁,学校经过几任校长的努力,现已彻底摘掉了困难学校的帽子。具体表现在学校经过努力,已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闯出了自己的路,终于“‘长治’久安”。数据表明,该校“平均成绩进入全区前10名”。  相似文献   

17.
“哀”、“衷”、“衰”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可情况却不一样。“哀”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哭声,“衷”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笑声,  相似文献   

18.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就提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未来之学校,未来之教科书.未来之教学必须建立在生活经历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即“生活即教育”这一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20.
周建人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周建人先生曾在商务印书馆编著了一系列自然教科书,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套中学生物教材,为“科学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正值周建人先生诞辰130周年,刊发回忆先生生平、研究先生教科书编写思想的两篇文章,以资纪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