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就北魏孝文帝文昭皇后高氏的族属、宣武帝和外戚高氏家族的崇佛活动、以及宣武帝时期北魏与高句丽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文昭皇后是高句丽人;宣武帝及外戚高氏家族都笃信佛教,营建了许多佛教寺院;而宣武帝时期的北魏与高句丽关系密切,政治、宗教等方面都交往频繁.  相似文献   

2.
北魏平城时期佛教的复兴与北魏士大夫居士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与帝王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形成以皇室为中心,以士大夫为群体的居士团体;他们是平城时期佛教复兴的赞助人,幕后人。  相似文献   

3.
李晓敏 《红领巾》2005,(2):118-119
隋唐时期佛教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崇佛礼佛成为不同阶层许多家庭的重要生活内容.许多皈依佛门的出家人与世俗家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参与家庭的佛事活动,为父母亲人写经造像,表达自己的孝顺与亲情,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信仰倾向.  相似文献   

4.
北魏杨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如实记录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婚姻关系,对北魏宗室的婚姻记载尤多,有元氏与少数民族内部的婚姻,有与汉化的胡族的婚姻,也有与江南世家大族的婚姻。展示了北魏中后期北魏宗室的婚姻关系的演变轨迹。而北魏宗室的婚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均以皇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造成夫妻感情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沮渠氏在河西建立了北凉政权。在沮渠蒙逊父子的推崇下,北凉佛教极为兴盛。一般认为,沮渠氏父子是佛教的虔诚护法者。本文通过对蒙逊父子崇佛活动的考察,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他们的崇佛在客观上促进了北凉佛教的兴盛,但是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的佛教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佛教发展到唐代,极为鼎盛,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纷纷礼敬三宝、信奉虔诚.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多涉足释教,他们的崇佛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个层面的表现.或游宿寺院;或与僧交游;或在日常宗教实践中进行斋戒,诵经念佛,抄写佛经;又常有斋僧之举.崇佛文士还与志同道合之僧俗结社;并撰写了大量的释教碑、游记序文等佛教相关作品.其日常崇佛举动一方面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对佛教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并推动了佛教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魏后期,不同阶层佛教供养人在设计石窟中的自画像——供养人像时,艺术形式上有了更多的探索和选择,这种有意识的艺术创作使得供养人像不再仅仅是佛与菩萨像的牺牲品,而具备了独立表现性和世俗化倾向,这种倾向最终导致佛教艺术宗教意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北魏皇室热衷于佛教,可以说原因复杂而多方面,在以往著述中有论及的,这里便不再赘述,兹就前人尚未注意的方面做一简要分析。本文更多地从宗教心理学方面对其在那个时代那场宗教狂热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心理进行较深入地探析,为北魏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透视,尽力弥补这一领域研究的某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辽代崇佛之势远胜同期的南方政权。作为一种文化,佛教曾对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后世却有“辽以佛亡”之语,认为崇佛加剧了阶级矛盾,使皇帝疏于政事,最终导致亡国。其实,辽亡与崇佛的关联,绝非简单的崇佛之故,而是几无限制的崇佛,其深层原因则是统治者及其制定的佛教政策使然。  相似文献   

10.
北魏时期是一个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时期.北魏士大夫阶层虽主承中国原生文化,但又不为其所囿,他们儒释道兼修,进一步丰富了以"累世经学"为传统的家学教育内容.随着北魏佛教的转兴,他们积极参与佛学义理的弘扬,使北方儒林也"玄风"渐起,对中国传统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释玄高是公元五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位禅僧,他历经后秦、西秦、北凉、北魏四个政权,几乎走遍当时各个佛教兴盛之地。他聪颖过人,禅法高深,直至成为北魏太子拓跋晃的门师,却因卷入朝中政治斗争,于太武灭佛前罹难。以往学人对玄高的研究多在论及相关史实、佛教胜地时略提其人其事。笔者不揣鄙陋,通过对《高僧传·释玄高传》及相关史料的仔细爬梳,以期探究这位禅师游历、弘法、修禅及与北魏初期政治的关系等前人未曾涉及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汉传佛教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形式,它与佛经的翻译几乎同步展开,最早的讲经活动始于汉末魏初,并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隋唐而大盛.讲经活动于唐时分化出僧讲和俗讲,僧讲以讲经、讲律、讲宗并举,制度较为完备、稳定;俗讲形式变化较大,宋以后仍有变异.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宗教文化现象之一,对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特点,也可看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根据《魏书》记载,北魏立皇后时要举行一个奇特的仪式,这就是"铸金人"以占卜吉凶。占卜时所铸造的"金人"就是佛像。这一习俗开始于道武帝拓跋=时期,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被废除,实际仅仅实行了两代。在北魏前期,这一习俗与佛教的兴衰相始终,是北魏崇信佛教在生活习俗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叶宪祖是晚明著名戏曲家,他的仕进之路坎坷不平,曾九赴春闱以求功名,在五十四岁时才考中进士,又因得罪阉党魏忠贤而被贬回乡,这样的人生际遇促使他晚年皈依佛门。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佛法的精深独到的理解,创作了反映他处世态度的佛教剧《北邙说法》,剧作采用问答式妙解人生真谛、阐发佛门宗旨,阐释了人生中生死荣辱、恩怨得失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北魏永兴四年(412年),太史令晁崇和鲜卑族天文学家斛兰受诏主持铸成我国历史上第一台铁浑仪.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及唐初的天文学家都用这台铁浑仪测天观象,直到725年,唐一行和尚另造新浑仪后,才停止使用,历时300余年.该浑仪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佛学传入中土后,必须借助中国传统思想的概念来介绍阐发佛教的义理。西晋中叶以后,佛学利用魏晋玄学的相关思想内容和方法,以玄释佛,以佛解玄,在此基础上,中国佛学最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诗佛”,是因为他既具有精深的这修养,也坚持严格的宗教实践。在王珠佛法修习中,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这一方面既有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内涵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既具备诗佛的般若之智又具有艺术家对于自然美特别敏锐的感受力。王维诗中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达到了高度结合,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双重体验的完美融合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相似文献   

19.
魏晋以后,佛教思想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美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并对当时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