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现在,我国出现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证明我国会计监督在执行主体的法律地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职能,有效地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必须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督的作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明确责任追究,实现“权”、“责”、“罚”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党的监督是指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员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是否遵守党规党纪进行的监督。加强权力的监督,建立一套制约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监督机制,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一、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监督机制,以法治“权”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规律,形成了自己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高校原有的监督制度和监督体系正经受着市场的巨大冲击,高校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少数领导干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膨胀,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3.
法院的强制执行权缺乏有效监督是导致"执行难"与"执行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民事执行监督体系的完备离不开多种监督机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法院的内部监督虽有缺憾,但单纯强化检察机关对执行的监督也并非最佳选择。可以考虑构建以执行救济为核心,以法院内部监督为支撑,以适当的检察监督等外部监督为补充的执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监督只有行政监督机制以及不规范的、有限的社会监督,社会监督虽已被引入但监督不力,我国尚未建立起社会对高等学校依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的监督机制。本文通过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监督的发展过程与现状,指出了对高等教育社会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立高等教育社会监督机制的原则、社会监督机制的主要构成、加快社会监督立法与依法监督、完善社会监督机构和形式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等教育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失权作为失权现象中重要的一种,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维权路径的缺失、人身自由权缺乏保障、就业权的不平等以及农村居民先天权利缺失等。群体性失权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相对于社会变迁而表现滞后的法律,二是公权力对私权的过度渗透,三是在法的运行过程中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上的缺陷。群体性失权的救济路径包括实现法律体系的内部和谐、政府职能部门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健全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民众的权利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失权作为失权现象中重要的一种,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维权路径的缺失、人身自由权缺乏保障、就业权的不平等以及农村居民先天权利缺失等。群体性失权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相对于社会变迁而表现滞后的法律,二是公权力对私权的过度渗透,三是在法的运行过程中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上的缺陷。群体性失权的救济路径包括实现法律体系的内部和谐、政府职能部门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健全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民众的权利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解雯 《高教论坛》2010,(5):96-98
本文从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监督过程中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高校在酝酿和推行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形势下,构建博士生培养质量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博士生培养中监督功能不完善的原因,认为应建立起以优化监督权力为突破口,以招生监督机制、课程教学监督机制、培养环节淘汰监督机制、学术监督机制、评优和奖助学金考核监督机制为主要内容,层级监督、双向监督、自我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开放式、互动式博士生培养质量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68所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招生文本分析发现,申请考核制已成为主要招生方式,但存在报考条件有重科研、外语、出身倾向;选拔方式多元,未放弃笔试,面试比重大;选拔标准模糊;高校自主招生权大,信息公开程度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问题。需要完善思政专项博士培养目标等顶层设计、设置弹性报考条件、规范选拔流程与标准、加强招生权监督和思政博导遴选改革。  相似文献   

9.
监督机制是指社会监督系统内部及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监督制度、监督体制都不能等同于监督机制,监督制度和监督体制都只是监督机制的构成要素。监督机制因监督系统内部各要素质量的优劣、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之关系的优劣,也是优劣之分。监督模式的选择,是监督机制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顺应现代民主、现代法治的发展趋势,遵循监督的规律,我国应选择以权利监督为主,以权力监督、道德监督为辅的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10.
平度“3·21”纵火案的发生暴露出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中权力监督机制的失效。现有监督力量可以分为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监督两种,然而这些监督力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对此,应当建立和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从而在基层民主自治中形成治理权与监督权的制衡。通过设立检查机关驻派机构、发展村民组织,来引导村民进行多种途径的监督。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农村民主监督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