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我国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师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问教师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导致教师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教师过剩与短缺、开发与浪费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资源总体配置效益不高。构建我国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要坚持教师与高校共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处理好“流”与“留”的关系。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主要包括“来去自由”、“信息化”、“柔性化”、”三个留人”等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有序流动对深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强化良性学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将行政举办者、管理执行者、学术主体者、资源配置者作为构成高校教师有序流动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行政规制约束、人才流动失序、规范保障欠缺以及职业坚守弱化等现实困局。在分析和权衡各方利益关系基础上,以“服务”与“统筹”为双驱动,引入均衡博弈共调体制;以“理性”和“契约”为双循环,推进教师资源共享机制;以“引外”与“育内”为双涡轮,构建多元共治保障制度;以“职责”和“情怀”为双引擎,优化学术共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也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的选择、培养、使用、流动等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人事管理截然不同的特性;针对这些特性,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层应树立人力资源理念;2、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规划,建立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新机制;3、构建符合高校教师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搞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能力开发;4、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流动的频繁,造成了教师分布的不合理。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之间待遇差别过大,加上校园“软环境”不同和教师自身因素等。为此,一定要缩小高校教师待遇差别,建立健全教师的管理机制,使高校教师的流动合理而有序。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流动存在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高校教师相对稳定又具有必要性,必须树立人才流动新观念,正确认识教师流动与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娴娴 《现代教育科学》2022,(2):123-128+135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重点大学政策与高校教师流动的变迁的关系,分析发现,高校教师的流动是重点院校政策下国家权力主导、院校市场驱动、学术专业文化强化的结果;更进一步分析发现,重点院校政策的不同取向会造成院校不同的行动取向,进而造成高校教师流动的不同样态。随着重点院校政策的不断发展,重点院校评选方式开放化、建设主体学科化、建设方式市场化、建设目标科研化、建设依托项目化等加剧了高校教师流动的范围和频率,促使高校教师“孔雀东南飞”,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和工科教师流动大的现象。未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的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可通过加大中西部“双一流”建设力度,重视基础学科和教育教学等扭转高校教师流动的无序局面。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人才正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下,通过市场实现自主择业和自由流动。近些年来,高校人才流动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高校教师的自由流动特指改变人员隶属关系的流动行为。目前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存在的某些障碍,已经成为教师自由流动的羁绊。要实现自由流动,根本的是让高校教师的身份由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相似文献   

8.
高校师资横向流动类型及其多角度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才流动尤其是人才的横向流动给高校组织与教师个体带来的影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界和高校人事管理关注的热点。高校教师的横向流动根据不同的流动参照点,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的横向流动。当然,无论是何种横向流动,高校教师的横向流动的张力都存在清晰的主要因素张力作用线,即教师个体的职业动机、科研组织的效能规则以及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及阶层化的社会流动驱力,在引导或加剧高校教师的多向度流动。只有对高校教师的流动类型和流动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才能有利于高校及社会相关部门更加合理地通过流动来配置高校师资。  相似文献   

9.
规制与自由是政府针对教师流动失序所选择两种的不同治理倾向,分别蕴含着不同的价值主张和特征属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也存在着张力。推动高校教师流动治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以促进人力资源在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最优化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针对流动过程中的失序问题采取相应的规制举措,以避免"疯狂挖人"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如何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保障教师自主发展权利、履行政府教师管理职能是高校教师流动治理需要厘清的关键性问题,在本质上表征为规制与自由之间的价值平衡。从高校教师管理的矛盾和趋势看,以规制保障自由是推动高校教师流动治理问题解决的价值实践诉求和应然价值选择。促进以规制保障自由的价值取向转变需厘清教师流动中规制与自由之间的价值关系,维护公平稳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培育;突显服务导向,实现政府教师管理职能变革;保障发展权益,促进教师自主选择机制优化。  相似文献   

10.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7,(25):27-27
别让高校教师走向“职业枯竭”;“校企合作”如何持久健康发展;师生之间需要“弗吉尼亚精神”;如此“半工半读”当休;大学负债2001亿不要走上国企老路;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从人才开发的角度出发,将高校教师环境分为创新环境、价值环境,竞争环境、流动环境和校园环境五个部分。这五个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为了优化高校教师环境,必须从五个方面着手,采取合适的措施,分别进行。即以创新环境为核心,价值环境、竞争环境和流动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并指向核心,校园环境处在最外围并影响三者之间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师是高层次的教学和科技工作者,合理的高校教师流动对于挖掘教师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高校教师的流动存在不合理性与盲目性,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我国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教师流动的看法彭琴娣(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1高校教师的流动是必然的,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和进步的近年来,高校教师流动主要是流出人员较以前增多,尤其是高校中的基础部流失的教师更多。有的虽然没离校,但也转了岗。笔者所在的基础部近年来流出的或离教从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中存在的衡量标准单一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数字化、成果评定时间短、评价具有随意性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严重失衡;违背科研规律,产生学术腐败;高校内部出现“格雷欣法则”等现象。针对此,在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中,应当坚持正确的评价方向,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同行评价制度,实行分类评价,正确处理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流动是一种生产要素寻找其最优配置点的一个过程,教师人力资本的自身属性要求其通过有机的流动充分实现其价值。高校教师流动管理是从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的角度,协调和沟通教师与其相关组织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使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流动中升值。  相似文献   

16.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为了促进同一区域内(一市、一县范围内)校际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可借鉴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实施我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要做到:制订相关政策与法规,保证教师流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施“同级同工同酬”政策,规范工资外收入,适当提高流向偏贫地区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将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实施与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宣传和精神鼓励,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17.
程琳 《教育探索》2006,(6):103-105
我国目前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的各个层面必然会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对高校教师和高中教师这两个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从扩招后“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和“独木桥”等问题展开进行分析, 寻求解决“数量”与“质量”之间矛盾的方法,探讨“独木桥”问题与“择业难”问题之间矛盾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士人品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以天下自任”的济世情怀;“修己以敬”的品格砥励意识。“士人”品格曾是近现代高校教师的重要的或基本的品格,这些品格在新的形势下对高校教师的精神重构仍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学校要发挥知识人才宝库的潜能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中心和动力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在“八五”、“九五”期间的主要工作是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主要培训形式有同等学力、国内访问学、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呈现了新的趋势。这些趋势主要有:第一、高校教师的高学历化;第二、普遍重视高校教师的职业训练;第三、逐步建立高校教师进修提高的保障机制;第四、加强国家的支持性干预。“十五”期间,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工作对象和工作  相似文献   

20.
伴随教育范式由“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这一转变趋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教师发展的内涵与本科教学的本质。在“学习范式”下,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支持性组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面临诸多挑战。从中美高校比较的视角来看,两者在实现由关注“教”到关注“学”这一组织转型及职能超越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教育范式转换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关注学习效果与质量,创设学习型组织;转变组织角色与属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重视教与学的双向关照,支撑教学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