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会见西藏格鲁派(藏传佛教教派之一,又称黄教)领袖索朗嘉措,互赠封号。格鲁派由此在漠南蒙古地区迅速传播,并借助于蒙古势力,在西藏的教派斗争中渐处上风。1616年,漠西蒙古卫拉特各部正式接受藏传佛教格鲁派。1634年,蒙古末代大汗察哈尔林丹汗败亡。1644年,崛起于东北的满洲入关,占据中原。17世纪中后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各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几百年来流传于卫拉特蒙古地区,篇幅宏大,语言精美,是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相媲美的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大高峰之一,是蒙古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解放以来,对三大史诗的搜集、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卫拉特蒙古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内蒙古自治  相似文献   

3.
清朝统治者以武力加怀柔的政策统一了蒙古各部落,采用同样的政策巩固了北方边疆二百多年的统治政权。怀柔的方法之一是“和亲”,以使蒙古民族更能忠顺于清朝统治者。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文献记载,清皇家与科尔沁蒙古族从入关初至清末,双方联姻不断,这种长时间的连续互相嫁娶,为其他蒙古部落的联姻所不能比拟。其中科尔沁左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左中旗),在这一点上居内扎萨克二十四部之首位。也是满族皇家与蒙古民族通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一、土尔扈特蒙古西迁原因考 土尔扈特蒙古西迁,是卫拉特蒙古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土尔扈特人为什么西迁,史籍向来说法不一。 一说是因为与其余诸卫拉特“不相和睦”。傅恒《西域图志》卷三七《封爵·一》:“准噶尔土尔扈特部,为旧四卫拉特之一。其汗和鄂尔勒克,当巴图鲁浑台吉时,与三卫拉特不和,率其子书库尔岱青西北去,居俄罗斯之额济勒地。”又乾隆《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云:“……  相似文献   

5.
<正>一、西海蒙古源流明朝建立后,北退的蒙古基本上演变成东西两个权力中心:东蒙古(即蒙古东部,又称鞑靼)游牧于漠南和漠北,其首领为元室后裔,被视为黄金家族的正统派;西蒙古(明称瓦刺,清称卫拉特或厄鲁特,原为翰赤喇部)游牧于漠西,与东蒙古有联姻关系。此外尚有一支活跃在明和东西蒙古之间的兀哈良部,  相似文献   

6.
土尔扈特蒙古本是我国西北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本文试图以国家认同为视角,从土尔扈特部国家认同的历史文化根源、民族情感基础和清政府对土尔扈特国家认同的建构三方面来阐述此观点。  相似文献   

7.
王爱召史话     
蒙古族最早信奉萨满教,后来信奉喇嘛教。这是由于土默特领主阿勒坦汗,曾于公元1544—1570年间几次率军远征甘肃、青海等地,征战中了解到喇嘛教统治藏族人民的巨大效果。为了进一步利用宗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控制蒙古各部落,阿勒坦汗遂将格鲁派喇嘛教(俗称黄教)引入蒙古地区,在他的倡导下,黄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8.
《大札撒》是由铁木真颁布的一项蒙古成文法典,它的颁布对大蒙古国和元朝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蒙古国黄金家族里一致遵守的最高准则,作为他们普遍通行的行为规范而流传下来,也是蒙古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陈贵敏 《档案与社会》2005,(4):49-50,53
13世纪初,崛起于斡难河畔的蒙古部落如一股强劲的飓风,扶摇南下,挥戈策马,所向披靡。辽、金时期就驻牧于阴山一带的汪古部落,原为金朝守卫界壕(金界壕),蒙古成吉思汗兴起,汪古部首领率众归顺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与之结为儿女亲家。汪古部不负汗望,在蒙古大军南下灭金征宋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因而被封为赵王,并在原驻地凿池筑城,后人称之为赵王城。从金朝末期到元朝末100多年的历史,先后有8人在此被封为赵王,有16位皇室公主下嫁汪古部长。这座矗立草原深处的王城巍峨壮观,富丽堂皇。100多年后,随着蒙元帝国的衰落,赵王城亦难逃噩运,后为兵燹所毁。然而,这座曾盛极一时的王府,辽、金、元史书中有所记载,但语焉不详,至于其确切方位及变迁沿革更是只字未提。因而,蒙元以降,赵王城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其确切方位成为史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迷。  相似文献   

10.
明中期,一些东蒙古部落纷纷进据西海,使明朝"塞外四卫"残破,甘肃边镇不断告急,明王朝被迫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防卫和控制。一时,西海蒙古与明王朝的矛盾斗争成为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