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单辉 《大观周刊》2012,(29):26-26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都是其中的精髓和核一心,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通过最原始的形成和其自身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不.仅为古代中国社会创造了和谐稳定,也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朝中期的韩愈继承了儒家以道德治天下的思想精髓,并提出对民众实施"儒德"教育以达到治国的政治目的。因此,挖掘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以儒德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以儒德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世人亦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主要儒家代表人物对诚信思想进行了阐发,认为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商家经营牟利的之根、统治者治国理政之道。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具有神秘性、道德至上性、宗法血源性等特征,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维护市场秩序的良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并对促进中华民族其他优良传统的形成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倡导"德治",他们认为,与"刑治"相比,德治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西汉思想家继承了先秦儒家重教化的德治、仁政思想,在社会上大力宣扬"德治"思想,使汉代社会建立了自上而下较为完备的社会教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仁政”是儒家关于如何为政的集中表述,其思想要义是“为政以德”。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德主刑辅”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儒家政治治理中以道德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其二,“义利之辨”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利益考量,代表着儒家对于政治生活中道义与利益关系的思考;其三,“推恩及民”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法则,旨在探索实施仁政的理想模式。儒家“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治国理政仍具有重要意义,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儒家“仁政”思想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熹从小接受儒家、理学和佛学教育,年少时又接受二程理学熏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根植于儒家、折衷于理学的德育思想。他将德育思想应用于官学和书院教育实践,广泛传播"明人伦"、"学事理"等主张。  相似文献   

8.
"爱"虽作为儒墨两家思想共同的逻辑起点,他们都希望通过爱维护社会秩序,调和阶级矛盾。但两家立场不同,取舍各异,造成其价值观的差异甚至对立。孔子的价值观以人作为本位价值,以忠孝为基本道德规范,以推己及人作为价值实践方案,将个人的道德践行与维护社会制度结合起来,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天子的权威。墨子主张兼爱交利,把功利价值当做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将爱利一统于公义,要求人们不分高低贵贱,一律平等相爱,反对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9.
本书从社会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命运。作者以儒家经典的经学化、孔子的圣人化、儒家的教育选举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儒家化来界定制度化儒家的基本形态。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新的观念体系的形成等过程的分析,揭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仁、礼"控制思想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在将人看成是"价值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仁"(道德规约来约束人)和"礼"(外在规则来约束人)来对人进行管理的一种文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