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前,新疆有个阿凡提,他机智过人,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阿凡提常骑着毛驴帮人家干活儿。他一边干活儿,一边给大伙儿讲故事、说笑话。他说的笑话呀,大多是讽刺国王的,常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忘记了疲劳。 国王听说阿凡提骂他,非常生气,于是就派人把阿凡提抓来,关进大牢,准备定个罪名杀掉他。不过,国王自以为是,他听说阿凡提很...  相似文献   

2.
阿凡提笑话,幽默、富于智慧与正义.阿凡提的爱憎分明的感情,他的英雄品质是被压迫阶级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阿凡提笑话,历史悠久,"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如一幅幅漫画,独立成篇.又如连缀而成的一幅历史的长卷,使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它是一部散文体史诗,因为从它的内容到艺术结构,它具备了史诗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星 《儿童音乐》2024,(1):65-66+69
<正>一、歌曲创作背景《我是少年阿凡提》是一首具有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的儿童歌曲。孙涛作词,富林作曲。“阿凡提”是新疆维吾尔族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是尊称而非人名,意为“老师”或“有知识的人”,是智慧、欢乐的化身,代表着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富于正义感,所以,小朋友从小就励志成为少年阿凡提。“阿凡提的故事”是出色的民间创作故事之一,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民间艺术形象”之列。  相似文献   

4.
林革 《初中生》2002,(34):30-31
在民间故事中,阿凡提是聪明和机智的象征,阿凡提智斗巴依财主的许多传说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阿凡提利用有理数乘方的知识智斗巴依财主的故事,颇有意味,  相似文献   

5.
下面研究的一个关于分解的数学趣题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故事的主人公当然是一位绝顶聪明的人,我们不妨称他为阿凡提.一天,国王要赏赐阿凡提一条有7个环的金链,但是提出一个条件:只允许阿凡提切开7个环中的一环,且只能切一次,然后每天取走一环,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阿凡提有办法达到这一要求,就可以得到这条金链;如果做不到,那么他不但得不到金链,还要受到处罚.国王下完命令后,就和大臣们等着看阿凡提的笑话,聪明一世的阿凡提这次可要倒霉啦.阿凡提接过金链,只略为思考了一下,便想出了办法.他把金链的第三环切开,一条7个环的金链就分成了三节:一…  相似文献   

6.
(一)问:看了《阿凡提的故事》和有关阿凡提的电影后,我们都感到阿凡提是一个聪明、勇敢的人。在历史上真的有阿凡提这个人吗? 答:阿凡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原名叫霍加·纳斯列丁,也叫纳斯列丁·阿凡提。阿凡提和霍加都是称号,就是“先生”或“老师”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他生于一二○八年,死于一二八四年,在土耳其生活了七十六年。他当过伊斯兰清真寺主特公众礼拜的领拜人,是个神学家。阿凡提死后葬在土耳其的阿尔谢希尔城,直到现在,他的坟墓还在。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没有音乐,就会寂寞;如果没有幽默,就一定是乏昧的。也许是如此道理,人们在极力创造幽默。幽默的创造,有民间集体进行的,也有专业作家个人进行的。显然,成型的文学作品中的幽默,是人们生活的极大补充。这就勾起了我写本文的兴趣。本文拟概述阿凡提故事的主要题材,概述阿凡提形象,最后论述幽默的艺术技法。我之所以这样作文,目的是想让人们重温阿凡提故事,强调这系列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对幽默创作爱好者会有些好处。阿凡提故事题材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直接来源于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反…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模糊语义现象甚为普遍,本文以深受人们喜爱的维吾尔族传奇人物阿凡提为对象,通过对《阿凡提故事大全》中模糊词的分析,力图阐述模糊词在语义表达上所起到的意想不到的作用,并探讨模糊词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模糊语义现象甚为普遍,本文以深受人们喜爱的维吾尔族传奇人物阿凡提为对象,通过对《阿凡提故事大全》中模糊词的分析,力图阐述模糊词在语义表达上所起到的意想不到的作用,并探讨模糊词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阿凡提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阿凡提笑话短小风趣 ,引人发笑。然而这种笑不是生理上的无内容的笑 ,无缘无故的笑 ,它是智慧的笑、深邃的笑、胜利者的笑、审美意义的笑。喜剧性是其笑的奥秘 ,由于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倒错、自相矛盾、悖理等。即通过笑话来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 ,从而成为战斗的武器、教育的课本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