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巨匠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大量使用转折复句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崔铁成1991),表转折的词在<鲁迅全集>出现次数分别为:"但"8848次、"却"4257次、"然而"2158次、"不过"2008次、"可是"440次.这里,我们将对鲁迅作品中转折复句的使用情况作一个分类,并分析它们的运用对鲁迅作品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和经典之作。本文仅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中传神的细节描写。一、描摹外貌凸现形象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和服饰的描写。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只要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  相似文献   

3.
仿拟作为“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①的一种修辞手段,在鲁迅作品中使用频率很高。仿词、仿语比比皆是,就是仿句、乃至仿篇②也不乏其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作品中的仿拟集古今仿拟类型之大全。然而,鲁迅作品中的仿拟,最值得称道的还不在于类型齐全,而在于他那高超的手笔,在“似曾相识”的形式中,创造出别一番风采。鲁迅善于利用“既成形式”,而又不受“既成形式”的限制,在仿成拟定的过程中巧于出新。鲁迅作品中仿拟体和被仿体之间的奇妙联想,仿拟构成形式的灵活多变,以及对于“既成形式”的大胆突破,都使我们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灵魂工程师,是百花园里的园丁,是手拿金钥匙的人。然而并不是每个为人师者都对这些称号当之无愧,生活如此,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里的形象也如此。象鲁迅笔下那手拿小镜研究如何遮掩额上皱纹的高老夫子,那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那舌强鹦鹉的“文化班头”,那缓缓踱上酒楼的消沉者,那躲在公馆里的孤独者,都不过是时代舞台上的匆匆过客,悠远天空中的几抹浮云。我们在向他们投以鄙夷或惋惜的一瞥时,更深刻的领悟到鲁迅笔下良师形象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刊出了石在中同志的文章《鲁迅小说中的用词》。该文举例较多,覆盖面广,分析到位。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咀嚼文学作品中的用词,指导学生去推敲锤炼语言,那么其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刊出了石在中同志的文章《鲁迅小说中的用词》。该文举例较多,覆盖面广,分析到位。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咀嚼文学作品中的用词,指导学生去推敲锤炼语言,那么其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对诗文中的词语反复推敲、修改,以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古人谓之曰“炼字”。“炼字”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语言效用的最大化,它不以追求华丽的词藻为目的,高明的语言运用者,往往能在写作时找出那个既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又深刻表达客观事物的词语,也就是做到平常词语的艺术化,力求做到数字乃至一字传神。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敏锐的语言大师,他往往能在一字之中绘就一幅图景,点活一个人物,剪影一个时代。读他的作品,我经常在激赏之余,久久回味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先生的内心世界,品味汉语的蕴藉之美。现就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动词的妙用…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中的篇目,是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小说中那“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西瓜是小英雄的影像”和“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的猹,还有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鲜明的印象能从小说中凸现出来,正是因为《故乡》在艺术手法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比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他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四十多年间,一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着。所以,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鲁迅以崇高的评价,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收入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先看以下例子:①——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②——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④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品用词缜密的逻辑性、形象生动的艺术性以及幽默泼辣的讽刺性,已成教学中的重点研读的对象和具体探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注重对鲁迅作品中那些使用频率较高,内容含量较大的常用词语的探讨和挖掘,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品味“境深尤贵曲”的艺术魅力,否则,我们对伟人思想的把握,对作品内容的探索,也只能是“咫尺万里遥”了。 一、使用一个词的几种引申义,增加了文章内容的含量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先生运用“疑心”一词的几种引申义贯穿了回忆柔石的始终。 ①“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轻漂亮的  相似文献   

12.
张雪莉 《学语文》2008,(4):55-55
鲁迅的国学思想是浓郁的,鲁迅的自身修养、学术生涯及其内容丰富的著作都强烈地展现了“国学”思想,鲁迅作品所产生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已由广大受众给予了“经典”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作品比较难懂,许多青年因为读不懂鲁迅的作品而冷淡了鲁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许多专家、学者、教师都'人为鲁迅的作品必须加注。李何林先生说:“首先要帮助多数青年基本上能够看懂,这就应该对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详加注释和讲解的必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鲁迅正文中有些地方,应该加注。”课本中鲁迅作品的注释一般是比较详细的,所要加注的只是词语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4.
夏懿 《现代语文》2009,(10):105-106
男性作家有自己对爱的理解,从鲁迅的作品来看,他的爱的哲学中并不乏“母爱、童心、自然”,但与冰心等女性作家的纤柔、清新截然不同。在他的文风中,你可以体会到男性笔下深沉的爱、无语的爱。鲁迅曾自比“孺子牛”,他的作品有一种“牛劲”,而在他的作品中爱的表达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尖刻中透出深厚,朴实中显出深沉。  相似文献   

15.
象征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与文学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诸多作家的创作开发,象征艺术已经成为升华作品的思想境界,充实和拓宽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不可忽视的手段。鲁迅先生更是为我们开辟了象征艺术的新天地。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药》、《风波》、《范爱农》及《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小说散文中创造性运用象征手法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具体实用的学习收获。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的浸浴着异化的色彩,俘虏于封建男权的包围之中,主要表现在妻性的丧失。同时鲁迅又着重刻画她们母性的膨胀,显然别有一番用意,这无疑与鲁迅一生的终极理想相契合,即寻找天性之爱。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作品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组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两个字与通常使用顺序颠倒的情况,有人把它概括为同素反序现象,把这种词叫同素反序词。正如史世辉同志在《鲁迅作品中的同素反序词》(1995年4月10日《语文报》第七版)一文中所例举的“慰安”“漏泄”...  相似文献   

18.
吴文莉 《中学文科》2009,(13):91-91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令很多人头疼的一个内容,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不喜欢鲁迅的作品,认为它艰深难懂,且早已过时,他们更愿意看金庸的武侠之类,而排斥鲁迅这一类作家作品。这使得许多人以为鲁迅作品应该淡出中学语文课堂,以金庸等的作品取而代之。我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而且,我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去留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当前某些人教育观念方面的一些偏差,需要及时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9.
术上仕元工认对目c揭开了“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纪念’写作‘记念’的谜底。”他说:“原来,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广nidn,一律都作‘记念’。如所周知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显然他受日本文化影响比较深,以致中国通用的汉语词汇,其写法都往往与传统写法不同。这‘记念’就是一例。”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改正,以免“产生负面作用”①。我对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维护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责任心深感赞佩,但对他得出的结论却不能同意.理由有其一,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是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的缘故而将“纪念”写作“记念”,那么为什么在写作时…  相似文献   

20.
对教材中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一些教师觉得语言艰涩,思想深奥,难以读懂,更难借鉴。所以,长期以来,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就成了禁区。但是,鲁迅作品博大精深的内容,高超精湛的技巧,犀利精彩的语言,无论如何对学生总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努力探索鲁迅作品和学生思想感情、写作技巧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相通之处,读和写还是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能够达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