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巧引”,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教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掌握知识。一、复习铺垫时的“巧引”复习铺垫旨在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并且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进行引导,“引”在要害处,“导”在关键时。如教学第五册被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先让学生复习口算:20×3、200×3、2000×3这几道题,算完后引导学生观察:被乘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并且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文字题可分为简单文字题和复杂文字题。简单文字题只含有一步计算,运算方法明显,学生容易掌握;复杂文字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文字题复合而成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于理解。如果把语文中的缩句法运用到数学文字题教学中来,学生就易于掌握。 例如:“4乘以9.5的积加上27.6除以6的商,结果是多少?”首先教学生找出这句话的主语、谓语、宾语,学生根据已有的语文知识很快找出主语——积,谓语——加上,宾语——商,教师板书“积加上商”。然后要求学生在句子中找出积是什么?(4×9.5),商是什么?(27.6÷6)。最后让学生把积(4×9.5)与商(27.6÷6)分别代入缩的句子里面,就得4×9.5+27.6÷6。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第六册“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单元,包括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及用综合算式解答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等内容。为使学生复习好本单元的知识,提出以下复习建议,供教师参考。一、混合运算式题复习内容及方法 1.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在复习中,教师可设计一组数字相同、运算符号不同的式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如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这一组题包括了运算顺序的各种类型。由于题中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及其结果也就不同。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能使学生加强对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的理解和应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计算能力。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复习式题计算时,如果单纯地进行数字  相似文献   

4.
联想思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如在计算“ 6÷ 334+ 415× 6”这道题时,联想思维不同的学生解题的方法各有不同:联想思维贫乏的学生只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解答,而联想思维丰富的学生,他们会联想到已有的知识使计算尽量地简便。   由此可以看出,联想思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联想思维的途径有:   1.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迁移联想。数学知识系统性强,新知识是从旧知识中引申和发展而来的,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当出示“ 1.5÷ 0.3”时,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要使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在学习新知识的发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新知识时就需要做好铺垫工作。这方面,我们从知识、思维、方法等角度精心设计铺垫题,力争使其体现趣味性、针对性、方向性和过渡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铺垫题要体现新知识的趣味性。所谓新知识的趣味性,就是要通过新颖、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出示如下两约算式:{(6+4)×8 6×8+4×8 {10×(7+13) 10×7+10×13让学生判断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是否相等,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两种不同算式得数相同的印象。接着,教师追问: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样一来,激发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长期以来,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造成了学生想像力贫乏、创造力低下的现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一、导入新课,诱发猜想在新课伊始诱发猜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结论。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进行练习:14÷5=4×÷5×;2==;34∶5==÷之后提问:做这三道题的依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号在学生数学作业中出现,说明此题有错。“×”号究竟是什么意思?翻阅有关资料,据称“×”号有“此路不通”之意。学生作业中出现“×”号,有以下几种原因:或粗心大意造成;或不解题意所致;还有老师不负责任信手打错的。按照儿童的心理,打个“√”号挺喜欢,打上“×’号就撅嘴,一些差生作业中布满了“×”  相似文献   

8.
1.激发探索欲望。如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呢?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为学生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去大胆尝试,激发探索欲望。例如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创设了“简便运算”的情景,接着直接出示小数乘法的尝试练习:(1)2.5×4.3×4,(2)1.25×13×0.8,(3)1.6×13+1.6×7,先鼓励学生口算第(1)题的得数,并说出口算的过程,然后,激励他们用新的方法口算出第(2)、(3)题。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2.享受成…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习题务必求变,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思维能力。方法有:   一题多解。它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开拓解题思路的一种重要手段。一题多解有利于知识之间的横向沟通,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的完整体系。  例如教 3× 4时,学生想出了三种解法。  解法一: 3× 4=× 1==15。  解法二: 3× 4=( 3+)× 4=3× 4+× 1=15。  解法三: 3× 4=( 4-)× 4=16- =15。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加深了…  相似文献   

10.
大家对电视里“智力竞赛”的专题节目感兴趣,因为赛题知识面广,既有百科知识,又有现代新知识。答题的形式多样化,有“抢答题”又有“必答题”。这种形式能不能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半年的实践中,笔者把电视里“智力竞赛”的形式带进了物理教学,在第二课堂进行了一些探讨,感觉到这是丰富第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现将我们的作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市某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测试中有如下一道题目: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006×7 357×9 3000÷8 5440÷6 据命题人介绍此题是参考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总复习第1题设计的。题目来自教材,属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超出《教学大纲》和《调整意见》规定的考试范围。事实上该校三年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会计算。但在阅卷过程中,针对一部分学生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用除法进行验算的问题发生了争议。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连乘”式题的教学目标有两点:一、学生进一步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和递等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二、学生理解在连乘式中,只要有一个乘数(含被乘数)是0,乘积就是0的道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1.口算:32×2 16×5 23×4 120×3 70×5 102×4 31×1 42×3 0×8 39×02.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下面两题:1278×5,2050×4,其余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演算顺序及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节数学课上,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算式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说出它的意义。学生回答诸如“2×3”表示3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但是,书上有这样一题:“2×1”,学生脱口而出:“一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很明显,回答是错误的。“2×1”这样的乘法算式不能用乘法的定义去解释。那么,它们之间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 的确,数学教材中象这样的地方很多。如第十册教材中举例“2、4、6、8、10……是偶数”,那么,“0”是不是偶数?”。  相似文献   

14.
精心设计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练习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要讲究并推敲以下五个“点”。一、突出“新知识点”新课的教学,都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只不过在某一点上。例如,小数乘法法则,“新”在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练习必须突出这一点。为此,可设计如下练习:根据48×26=1248,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4.8×2.6=0.48×2.6=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又如,一个数除以分数,“新”主要体现在把整数除以分数运用倒数的概念,转化为整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相似文献   

15.
一、激思教师出示下列基础训练题:(1)课本复习题②(指名板演,要求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2)在○里填上>、<或=:11×2×5○11×(2×5)、13×6×5○13×(6×5)、35×4×5○35○(4×5);(3)把下列各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30=□×□、16=□×□、24=□×□。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做(1)题的学生说说每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请学生观察(2)题,提问:“从这四个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觉得哪边计算简便些?为什么?”学生答后,教师出示:13×5×8.25×9×4、35×14。18×15等题,说:“小明说…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农村孩子对音乐的接触少,音乐基础知识缺乏、乐感差的特点,我从低年级起就抓了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如音阶、音程的模进,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划拍和音高低、长短练习。我还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节奏如“×”,“(?)”,“(?)”,“(?)”,“×—”,并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和运用。同时对他们进行二声部训练,为高年级的二声部教学奠定较牢固的基础。到了中年级,我就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四年级上《金扁担》时,我给了学生这首歌的基本节奏(?)××|(?)×—|,让学生根  相似文献   

17.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绝不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机械式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探索知识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研究新问题,钻研新知识。比如教“商不变的性质”时,先作一些准备练习,让学生口算5×2、6×4、5×10、5×100、5000÷5、5000÷10……并告诉学生这些算式是分别表示把5扩大2倍、4倍、10倍、100倍,把5000缩小5倍、10倍,让学生懂得“扩大”、“缩小”几倍这一概念的含意。接着我把课本上的四道口算题改编为下面的式题出现:  相似文献   

18.
例1笔算下面各题,并比较左右两列题得数65472958×9×9×9分析与解:解答这道题的方法可以采取“一算”、“二比”、“三想”、“四用”的方法,即:一算:把例1中各题进行一一笔算得:65472958×9×9×958542488622二比:把左右两列题的得数进行比较,因其结果相同,不难根据变化情况找出用乘法改用减法计算的规律: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9的乘法改用减法的规律,是在另一个因数的末尾添一个0,再减去这个因数。三想:把乘法按上述规律变为减法后,为什么结果相同呢?这是因为把一个数乘9,当作一个数乘10,如把65×9看作65×10,得650,这样就多乘了一个65…  相似文献   

19.
一、基础性练习。这种练习是为学生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打下基础,练习的重点是一位数的乘法,着重训练学生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多位数,逐步向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过渡。例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15×2 25×4 86×1 93×0 125×8 2.先计算下面各组题,再比较各题之间怎样进行变化。(1)8×1和8×10 (2)12×4和12×40 三、过度性练习。这种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排除难点,减缓“坡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例  相似文献   

20.
李忠衡 《广东教育》2003,(12):33-33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的分配律。我想,有时过多的复习铺垫反而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一上课我就先让全班学生分组计算以下两组题,并进行比赛。A组:35×24+35×76(125+1250)×8B组:(24+76)×35125×8+1250×8结果,做A组题的学生基本做完时,做B组题的学生还没有几个做完。做B组题的同学不服气:“我们做的题目比A组的难,老师为什么要偏心?”我故意装糊涂说:“这两组题目是一样的。我只不过把A组题稍加变化变成B组题,不信,你们看两组题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学生见算式相似、结果相同,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