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隋,受到感染启发。 3.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告诉于老师,通过预习,你又交了哪些新朋友——认识哪几个生字了?  相似文献   

3.
一、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 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月12日。三年前的今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获悉消息后,全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援行动.回想一下.当时你做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14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及人间大爱。  相似文献   

6.
蒯威 《小学语文》2014,(7):68-70
这是一篇公认的简单的课文。全文不足四百字,记叙了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高尔基“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作为一篇高年级的课文确实不算难。当然,教材无非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只要运用得当,本身的难易程度对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本文时,主要是将文本作为训练写字、朗读和写作的材料,上得简简单单,语言训练却又扎扎实实。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只有这一张面孔呢?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 本文围绕“爱”组织材料、表达主题,是一篇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前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生活小事。反应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父爱之情。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8.
最近,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本来一篇平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精湛艺术的演绎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充满灵性。于老师板书、范读的精湛,让课堂充满活力。于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让课堂充满智慧。在他不急不躁的课堂上,表面上看是静的,而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在深入思考,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在活跃。在他不温不火的课堂上,表面上看教学节奏慢,但却是顺学而导、扎实有效,两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第七册)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课文着重叙述两件事:一件事是写儿子为父亲栽种花草,父亲赏花享受亲情。第二件事是写父亲给儿子写信,希望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寓理于事,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是一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语言质朴、语意深刻的文章,洋溢着浓郁的爱.课文讲述了栽花和写信两件事,表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高尔基在儿子的心田栽下给予、奉献的思想之花,儿子受益无穷,体现了一代文豪育人先育心的高洁情怀.  相似文献   

11.
对语文教学而言,很多人以品词析句、涵泳文字为目标,并将抓好文字的积累和落实作为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碰撞,生生和文本的智慧交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的心灵沟通,而这一切都需要思维的绽放。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思维进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根据《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课文朗读,谁先读给老师听?(一生读第1、2自然段。)师:很遗憾,有一个字漏掉了,你自己感觉到了吗?生:“有一年”,少了一个“有”字。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妻子、镢头、栽种、姹紫嫣红等。3.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来信内涵,初步  相似文献   

14.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材简析: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他希望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相似文献   

16.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本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在不断改进中形成此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教学贵在学好文字,读好文字,写好文字.如何才能落实这些呢?笔者再次欣赏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发现于老师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诚心诚意地与学生交流写字、理解词语、朗读和阅读思考.这种语言沟通的艺术,正是大师的课堂魅力所在.现从课堂对话的角度,谈谈于老师的语言渗透艺术.  相似文献   

18.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3,(25):39-40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间的哪几件事,体会母亲对儿孙的钟爱之情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节描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殷殷亲情美。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表达自己敬爱父母的心意。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间的哪几件事,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殷殷亲情美。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2.谁来朗读自己搜集的歌颂母亲的名言或诗歌。3.上节课,同学们初读课文后,觉得这篇课文用《荔枝情》做题目更为妥当,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研读课文,寻找答案。二、自主自学,整…  相似文献   

19.
一、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月12日。三年前的今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获悉消息后,全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援行动,回想一下,当时你做了些什么?生:我把我的零用钱捐出来了。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文中围绕着“杀”与“不杀”大黑骡子,彭德怀与战士们产生了分歧,彭德怀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