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失街亭》一课中,街亭失守,马谡固然罪责难逃,但综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在蜀军主帅诸葛亮本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行军布阵神出鬼没。失街亭是诸葛亮不多的失败战例之一。从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写诸葛亮失败,作者仍注意表现诸葛亮的小心谨慎,办事考虑周全。而恰恰正是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在诸葛亮。他在派马谡守街亭前做了这样一些事:1.他觉得马谡不妥,难当此重任,而马谡又口出狂言,强烈要求,于是他要马谡立下军令状。2.他认为王平平生谨…  相似文献   

2.
一、感悟教材中的重难点从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中,准确把握马谡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为此,我主要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设计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探究马谡性格中的主要方面:狂妄轻敌,刚愎自用。2.街亭失守,谁之过?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街亭失守,马谡罪责难逃,可诸葛亮也有责任———用人不当;同时也为后面分析把握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打下了基础。3.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马谡失街亭,按法须当斩。孔明斩马谡,何故泪潸潸)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对诸葛亮斩马谡…  相似文献   

3.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一节。街亭失守也使得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第一出"无功而返。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所选《失街亭》篇章,虽为节选,但其间人物描写性格之突出鲜明,历历如在眼前。笔者就文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诸葛亮加以分析,得其性格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一节.街亭失守也使得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第一出"无功而返.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所选《失街亭)篇章,虽为节选,但其间人物描写性格之突出鲜明,历历如在眼前.笔者就文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诸葛亮加以分析,得其性格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魏蜀大战,马谡街亭失守,诸葛亮被围困在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720名士兵,白天全部驻守在城上,城是四方形,无论敌人从哪边看,都有200名士兵把守,兵力分布如下图: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魏蜀大战,马谡街亭失守,诸葛亮被围困在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720名士兵,白天全部驻守在城上.城是四方形,无论敌人从哪边看,都有200名士兵把守,兵力分布如图1.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用人失误以及马谡的狂妄自大导致街亭失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因为诸葛亮在蜀汉危急存亡之际再度兴师北伐,他并非没有意识到街亭的重要性,出师在即就告诫将帅们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再者,马谡向诸葛亮主动请缨、自立军令状后,诸葛亮恐有差失,当即派遣平素遇事谨慎的大将王平相助,寻思再三又吩咐高翔、魏延等上将在各处布防接应,最后直到他本人亲统大军,由斜谷径取眉阝城方才放心,安排部署可谓万无一失。至于马谡这位满腹谋略的参军也并非无能之辈,因屡出奇策(离间魏主与司马懿…  相似文献   

8.
为免引来不必要的质疑,我开宗明义:本文只谈文学(小说)意义上的诸葛亮。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马谡是蜀国的参军,自幼熟读兵书,司马懿引兵进犯,他自告奋勇镇守汉中咽喉街亭,并且在出发前“立军令状”。结果因为自高自大,骄傲轻敌,拒绝副手王平于当道筑土城的劝谏,被司马父子趁机断了汲水之道,乘虚而入,街亭失守,蜀国因此丢掉了一个重要战略枢纽,变得十分被动。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歌通过渲染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认为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将他的失败归为天命塑造了智圣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和后主刘禅的关系,提炼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忠贞的品质,塑造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志在恢复汉室,与天命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在上天面前他注定失败这一不可调和矛盾,刻画了悲剧英雄的诸葛形象;采用比拟手法,以物喻人,塑造了神明般的诸葛形象。杜甫塑造出如此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基于他晚年生活在成都、夔州两地,有机会探访相关诸葛亮遗迹,感受蜀人对诸葛亮热爱;诸葛亮北伐大业未成的功业"残缺美"又激起功业上同样不得意的杜甫强烈共鸣;杜甫不自主将诸葛亮作为自己形象代言人也需要将诸葛亮提升到一个高度。杜诗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定型化了诸葛亮形象后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马谡失守街亭的启示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派马谡率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马谡立当斩首.尽管马谡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他一到街亭,不在山下路口扎寨,却在山上屯兵,还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可结果被魏军围而攻之,失守街亭,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  相似文献   

11.
在诸葛亮研究中,有两个小问题应引起注意:其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虽然胸怀远志,自比管仲、乐毅,但能否如愿,心存忧郁,最好的表达方式莫过于“抱膝长啸”。因此,“啸”的深刻含义,有必要加以阐释。其二,“羽扇纶巾”是学艺术中的诸葛亮,“葛巾毛扇”是历史真实中的诸葛亮,二不可混为一谈。“毛扇”是魏晋名士手中所挚的“麈尾”。  相似文献   

12.
在诸葛亮一生中并没有想“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壮志,关羽不是“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诸葛亮也不是想“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他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只是蜀汉政权内部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去世后各地图形立庙,表明诸葛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他一生立身行事表现出来的献身和进取精神为历代人们所景仰和称赞。  相似文献   

14.
罗贯中虽然极力在《三国演义》中美化刘备,丑化曹操,他的这种美化只表现在能够对人物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描述上,而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较大的更改。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专权独大以及对事物处理的高人一等必然会导致其心理上的唯我独尊,难以容人。研读文本可发现,马谡、魏延、廖立这三人都是自认为很有能力(事实也证明其并非庸才)而爱发狂言。而诸葛亮对这种人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坚决打击。然而,所有这些错误都被罗贯中以生花妙笔或掩盖(如廖立)或美饰(如马谡),甚至成为证明诸葛亮智慧过人的"事实"(如魏延),而且这些内容随着《三国演义》的盛行而逐渐被人信以为真,诸葛亮也就成了近乎完美的神人,直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15.
曹操的屯田理论和就地取给、就近取给的“因粮于敌”思想;诸葛亮的“以粮为本”、重视军队后勤保障和在前线与后方发展生产、广殖财力、多渠道筹措军用物资的军事经济思想以及袁准重视农业生产的“富民强兵”思想,在客观上都具有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和发展经济的作用,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斩马谡一事,自古及今受到不少人的批语认为马谡罪不致死,被杀得冤枉,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马谡在街亭战役中丧众失地,违反上级的部署,不听部下的正确建议,兵败后又畏罪潜逃;按照三国的军法,他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和阵前逃亡三项死罪,诸葛亮对他处以死刑完全是合情合法的。  相似文献   

17.
魏延被杀是魏延与杨仪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的结果。对这场内讧,诸葛亮负有责任;他对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认识不够;他没有搞好权力交接;他不该在临终时有所偏废。魏延被杀与诸葛亮去逝一样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 ,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金主完颜亮,现仅存诗词八首,由南宋岳珂的《桯史》记载保存了下来。完颜亮在政治上是个野心家、阴谋家,暴君;但在文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应抹杀。其作品"桀骜"之气,溢于辞表。反映了金源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给予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的一系列战争智慧,如造势、用术、谋攻、妙算、诡道、用间等。诸葛亮更是以其富有远见、多谋善断而卓越不凡。在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中,诸葛亮凭借其复汉兴刘的坚定信仰,卓然不群的政治才能,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以及忠公体国、清正廉明的品行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在与曹操的“汉贼”、“奸雄”、“谲诈”的人品映照对比中,更加凸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光辉。所以备受后人的敬慕和爱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