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国外语跨文化教育中现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没有相融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外语教学应转向语言教育和语言文化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云凤 《华章》2008,(18):111-112
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分析中,发现小学生在文化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知识的不足.这就要求对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应既重视语言教学又重视文化教学.因此,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样重要,两者具有同时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刘颖 《考试周刊》2008,(3):119-12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渗透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英语学习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日常交际中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陈庆斌 《职业技术》2006,(7):249-250
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然后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最后列举了文化教学的四点原则.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其目的是交流.在英语课上非语言表达的形式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新时期的英语教学是以语言的习得为主体,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交流的需要,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随着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广泛和深入,非语言交际作为文化教学的一部分逐步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界的广泛重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策略加强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其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论听力理解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还是从语言交际的现实来看,听力理解在人类语言交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而且更有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听力的特殊性,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经常会遇到诸如语言、心理和文化等三方面的障碍,这三重障碍的克服将有助于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其中文化障碍更为影响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寓社会文化传授于英语听力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听力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全过程.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多途径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听力教学的意义才会深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才会提高.  相似文献   

7.
管效蒙 《海外英语》2011,(4):118-119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发现文化差异、展开文化比较、模拟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展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尝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空间意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本文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体包括:借助英语学习网站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能力;在立体化的文化输入、输出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键友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平等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合作技能.  相似文献   

9.
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因素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培养语言使用的得体性;理解词汇所含文化意义可以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利用教材,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始于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双向文化交流意识,开设相关跨文化交际课程和跨文化交际实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举,着重加强文化学习,增厚文化底蕴,构建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结合外语教学实践和国内外对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研究,对外语教学原则中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即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原则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认为这种原则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社会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话语能力的培养和日常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陈瑶瑶 《海外英语》2012,(4):46-47,64
The identification of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speaking skills seems to be a paradox task for the reason that there exist no consistent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speaking skill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It is claimed in the current article that th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of speaking skills would probably be better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of criteria including four aspects,namely,grammatical competence,strategic competence,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and discourse competence.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都是交际教学法独领风骚。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交际性,语言教学不仅仅妻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本论文以历史的眼光阐述了交际教学法的产生,交际教学法的实质,以及交际教学法在应用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否恰当运用语言的一种能力,它由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构成。在英语教学中,在注重学习者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论述了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然后根据培养语用能力的三种理论模式阐述了影响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最后讨论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观与海姆斯的交际观,认为语言是交际的手段。理想的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应包括正确运用语言,在目的语文化场景中实现得体交际的能力。正确理解语言能力以及外语能力的构成有助于提高我国当前外语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的教学法认为,只有通过听说法、整体法和认知法才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忽视了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语法教学于交际活动中,把语法教学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语用视角下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是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则需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语用能力。通过语用视角下的分析,设计有特色的培养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阅读和听力是两项重要的英语技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如何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听力理解能力,以实现"以读促听"。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专业精读课上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交际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交际法重在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地以加各种交际活动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运用交际法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程硕士英语课程需要兼顾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技能的提高不意味着具有了实际交际能力 ,如何使语言技能真正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本文重点论述如何在工程硕士英语课程的大纲设计上实现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同步提高 ,认为比例大纲 (proportionalsyllabus)是解决工程硕士课程中现存实际困难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