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2.
西欧法治产生的根源在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立和良性互动,而市民社会的成熟和发达为权利保障和权力制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市民社会成为制约公权力恣意行使的重要力量.探析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脉络,有助于梳理其法治传统的形成过程,能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巳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莫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沽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4.
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和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独立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力的制约力量,因而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国家和社会在法律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我国法治化道路应当是国家和社会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国家应当通过法律制度的变革积极促进市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5.
法治方略孕育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的物质生活条件,商品经济的契约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社会民主理念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深入人心。国家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要求,加强对国家权力行使的制度设计,把国家权力行使纳入法治轨道,同时赋予公民最大限度的权利,以制衡国家权力的依法正当行使,保障人民主权的有效实现。同时以法治方略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支点,进而深化全面改革,推动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丁标 《培训与研究》2006,23(6):73-74,80
法治社会,是指以市场经济作为其活动空间的自治自律的市民主体通过契约,理性缔结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应有权利和利益的一种社会形态,法治社会与非法治社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交往方式及其规范模式方面的差异。宪政国家是指为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免受政府及他人的侵蚀,通过并依据宪法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限制与规范的国家。法治社会是宪政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通过公法与私法适度渗透来实现良性互动,确立相辅相成的关系模式,正是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的互动构成了宪政。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奠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在商品经济中产生以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为基础,以宪政和民主政治制度所体现的权利制约权力为核心内容,并以建立在自然法为基础上的人权保护为目的的一种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和原则。法观念的现代化则指人的法观念发展到现代最新阶段的进步状态。现代化的法治观念的培养必须积极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司法制度,普及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9.
法治产生于商品经济社会,以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为基础,以宪政和民主政治制度所体现的权利制约权力为核心内容,是以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人权保护为目的的一种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和原则。法观念的现代化则指人的法观念发展到现代最新阶段的进步状态。现代化的法治观念的培养必须积极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司法制度,普及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0.
法治产生于商品经济社会,以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为基础,以宪政和民主政治制度所体现的权利制约权力为核心内容,是以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人权保护为目的的一种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和原则.法观念的现代化则指人的法观念发展到现代最新阶段的进步状态.现代化的法治观念的培养必须积极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司法制度,普及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1.
高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否深刻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从历史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对高校的法学教育发挥着桥梁、导向和检验功能。从现实看,高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究其原因,既有法学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有司法考试制度的缺陷。未来应以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为契机,从推进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和完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两个方面着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互衔接、彼此互动,进而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来自社会生活本身的产物,民事法益包含民事社会生活利益和民事法律应保护性两个要素。民事法益具有仅得民事法律消极或间接保护的天生弱性,使得民事法益游离于民事权利体系之外,难以得到民事法律的"眷顾"。加强民事法益的保护正是为了克服民事法益自身这一与生俱来的弱性。以民事法益之属性为切入点,探求民事法益保护之蹊径,正是民事法益属性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19世纪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渐进,我国的法制现代化也已悄然起步,虽有过彷徨但却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受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中国法制发展的近两百年间,虽然法学理论日益精进、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但在实践中这些理论和制度的实施仍然存在某些矛盾和阻碍。故而应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些矛盾与阻碍及其产生的最深刻的原因,并从容地选择我国法制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商鞅是古代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法为本”、“刑无等级”、“以法为教”、“严刑峻法”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商鞅的法律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起到了内在驱动的作用,为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5.
法律e化的出现及其在立法、司法、法学研究和法律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法学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从而引发了法律e化教育的开展。法律e化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材的数字化、课堂的翻转化、法律实践的虚拟化和考试的多元化等方式全面优化传统的法学教育,而且还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法律e化教育也给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师生协力共同促进学生利用法律e化教育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法制思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法制的逐步健全,树立法律权威日益显得迫切和重要。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性,阐述了树立法律权威的途径,以此呼唤我国法制时代的尽早到来!  相似文献   

17.
法意识是法治建设的根本,贯穿于法治建设的金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提高公民的法意识;法意识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法律理念的确立,而法律权利本位、法律至上、司法自治和程序正义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法治理念,才能更好地强化法律意识,使广大公民成为法治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法律语言与法哲学的关系,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及其翻译,并以法哲学的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在翻译法律文本时,要注意译文形式与其法律内涵、译文准确性与其模糊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教育法律文化是教育法制扎根的土壤,也是一切教育法律制度和思想不断创新的源泉.在当前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中,在不断完善以教育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心理的培育,从而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是社会活动和司法实践中最普遍的法律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目前我国有关民事、劳动法律法规,从主体、内容、客体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