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给药系统中,微粒(微球与微胶囊)工程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控制释放系统而言,重要的是载体材料及制作方法的选择。新材料的开发及新方法的引入必将为给药系统带来新的飞跃,本文介绍了高分子微胶囊药物的制备技术和应用,综述了壳聚糖载药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药物动力学中一室乳状开放模型,系统在周期脉冲给药下可得到周期解,从而可以调整和确定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3.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药物反应,原因之一就是不适当的给药途径。这个数字仍在攀升。在美国,每年有差不多15%的住院病人受到药物反应的困扰,因此医学工作者们正在分工协作,研究更加安全有效的给药系统,同时还有许多人正在努力解决传统给药系统中疼痛和不方便的问题。在给药系统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办法来绕过身体的自然屏障,如血脑屏障和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因为它们能够阻断药物的输送或者直接把药物吞噬。而另外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是药物的副作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生物医学工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复凝聚法制备的药物微胶囊,可以延长药物的释药时间,保护药物的活性成分。以卡培他滨为芯材,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研究各工艺参数得出最佳制备条件:芯壁比为1.0∶1.5,复凝聚温度为55℃,pH 4.2,搅拌速率为1 600 r/min,得到粒径为2.45μm,包封率80%的药物微胶囊。通过微胶囊的细胞毒性实验可知,微胶囊化对药物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内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药剂手段,控制药物不在胃肠道上端释放,而在到达回盲部或结肠后释放的给药方法,可使药物在结肠起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剂型、制备工艺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食品微胶囊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胶囊技术是一项用途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在食品、化工、医药、生物技术等许多领域中己得到成功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微胶囊的概念、发展概况、微胶囊化方法及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增稠剂的性质决定了在食品微胶囊化技术中可用作壁材,所选用的壁材决定了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微胶囊化,同时选用的壁材及配方是包埋成功与否的关键。食品微胶囊对壁材具有选择性和要求,展望今后微胶囊化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纳米粒给药载体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粒用于给药载体系统具有广阔的前景 .综述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粒给药载体领域的最新进展 :包括纳米粒制备技术、载药方法、表面修饰及特性  相似文献   

9.
老年病人静脉穿刺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给药的方法是治疗、抢救老年患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应当根据老年患血管特点、体型、疾病状况及给药时间长短等情况,选择针头和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用高压静电法制备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hRPE)海藻酸钠- 壳聚糖- 海藻酸钠(alginate-chitosan-alginate,ACA)微胶囊.方法:用自制的高压静电微胶囊发生装置制备包被hRPE 细胞的ACA 微胶囊,并观察所得细胞微胶囊在培养液中培养1 周的细胞总数及存活率.结果:制备出直径为(400±13) μm 的hRPE 细胞ACA 微胶囊.d 1~d 3 微胶囊内细胞总数及存活率变化不显著,而培养到d 7 后总数显著上升,存活率降低,但总的活细胞数增加.结论:用自制的高压静电微胶囊发生装置能成功制备出hRPE 细胞的ACA 微胶囊;包被在微胶囊中的细胞培养1 周后,细胞增殖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