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第一张”报(“也称第一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最后环节,紧衔印刷。看第一张报的主要任务,是对报纸标题、图文作最后核实、订正.透过这扇窗口亦可窥视报纸文风之一斑。笔者从事这一工作,现将我所看的一些文字差错,分类简述如下. 用字要准确,尤其是地名、人名更要慎重。这是对写稿人或编辑工作起码要求,而且也不难作到,可是有些人却作不到.将人名写错的,如:“曹禺”错为“曹禹”,“岳肖峡”错为“岳肖侠”,“赵紫阳”错为“赵紫杨”,“杨析综”错为“杨析宗”,“刘小光”错为“刘晓光”,“杨光浴”错为“杨光洁”,“刘富学”“错为“刘学富”,等等。将地名写错的,如:“四川长寿县”  相似文献   

2.
新闻中的克里空现象,历来是人们反对的。如今,子虛乌有的报道虽然并未绝迹,但毕竟为数不多,更多流行的则是“马大哈”现象,一切马马虎虎,经常差错百出。随手举几个例子: 今年1月22日的早新闻中,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阿里雅”忽然变成了“阿里维”。  相似文献   

3.
张冠李戴七月二十八日工人日报《文化宫》载《荷花》一文,文中写道:“仲夏,荷花盛开,婀娜多姿,不禁使人想起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佳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后不禁哑然失笑。这不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吗,怎么昭然归在东坡居士的名下了?此诗不难征索,只要翻一翻文化大革命前中华书局出版的古典文学普及读物《宋诗一百首》即可查到。原诗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较之其他读物,报纸的读者是最多的,其影响更为广大。为其撰文、编稿岂可不审慎?如有征引,还是别自信记忆,查对一下原著为妥。倘有举手之劳,何至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4.
“软化”不得邓立品纵览当今报纸,“软化”的东西似乎是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在一些报纸上的《星期刊》《周末版》《生活广场》《社会专刊》和一些晚报、晨报上,几乎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近日,笔者就这一话题和几位同行闲聊,有人说:“如今读者最爱读的就是软化文章,...  相似文献   

5.
我们接触过不少新闻界同仁,每每遇到由头难找、同期声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时,大家几乎众口一词:那就“做”它一下!新闻果真能“做”吗?一、新闻是怎样做出来的新闻是可信事实的传播,它必须是记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报道,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也必须通过事实来说话.然而,在我们的新闻采访实践中却出现了下面几种“做”新闻的情况.1.挖空心思编造由头.由头是新闻报道的切人点,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倘若一开始就能由点切人,把最精彩、最具有故事性、新闻性的东西表达出来,那么,这条…  相似文献   

6.
新闻要让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可随便想象或估计。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去年,著名歌手毛阿敏与山西省太原市某文化团体签约来太原演出,消息传出一时轰动太原古城,歌迷们都想一睹毛阿敏的风采。可此时太原某报却根据某网络报道,毛阿敏因阑尾炎发作在日本住院开刀,“八成”不能来太原。这下可给太原某文化团体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致使演出陷入困境,演出票不仅售不出去,而且售出去的又大量退票,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谁料,毛阿敏按约如期到太原演出,这又令太原某文化团体尴尬万分。为此,太原某文化团体不得不将太原某报推上法…  相似文献   

7.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都吓了一跳。掰着手指算来,人生刚迈入而立之年,正值精力充沛的好时光;从事专职新闻宣传工作6年还不到,刚刚步入成熟期;从基层到机关再转战到军区联勤部,仕途似乎也正处在“上升期”,何来“下坡路”?然而,在我看来,和任何一项工作一样,  相似文献   

8.
新闻干事和报道员最苦恼的莫过于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因为只要有了好线索,就不难写出好稿件。可有时我们发现了好的新闻线索,却因为没有及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全国各地选举、换届、人事变动在开展。不过,媒体对人事变动的报道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特别是"猜测性"的人事变动,既不权威,也影响媒体形象。最近,广东某报开设的"人事厅"栏目就有一篇报道,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福乡卫生院(四合村卫生所)负责防疫的医生何文燕在为孩子注射防疫乙型脑炎疫苗时,将已超期二十多天的疫苗注射给年仅12个月的女孩刘萱仪,不久孩子发烧,小孩的母亲找到了何医生,何却称发烧与注射过期疫苗无  相似文献   

11.
有这么一则笑话──某君的妻子怀孕想吃酸杏,让夫写信向娘家要某君大笔一挥,把信发出。由于马大哈,把杏字误为否字。其岳父接信读了半天,不知所云,在其老伴的猜测下,方悟可能是要杏于是准备了一筐杏托人捎去,并附诗一首:贤婿来信要买否,累得老汉满街走俏去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我们有些通讯员也有类似的马大哈毛病。有的同志写稿为了赶进度,抢时间,毛里毛茸,又不认真审改,致使“杏”“否”难辨。编辑不可能也没时间去猜你的“天书”,结果也只能把你的稿子给“否”去。因此,我们写稿千万不能马大哈,一定要认真写,反复…  相似文献   

12.
南京某报娱乐版近日刊登一文,叫《郝董与三陪的故事》,津津有味地讲述了足球运动员郝海东与“三陪女”的传闻。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想问:报纸公开登“段子”,合适吗? 所谓“段子”,多指在街坊间流传的滑稽可笑的小故事,时下  相似文献   

13.
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对我说:“现在的编辑贼大胆,不懂英语的敢出英语读物,不谙古文的敢出古文读物,于是乎错误百出。”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胆大的基础是艺高。而“贼大胆”编辑,却是艺低甚至无知而胆大。现在出版的书差错多,恐怕与“贼大胆”有关。 说句公平话,这其实不  相似文献   

14.
朱国良 《新闻实践》2007,(12):58-58
作为一个新闻人,看到这样的消息,眼睛会为之一亮:重庆市一改"政府发布、媒体公布"的新闻发布惯例,推出"定点、定时、定人"的自主新闻发布制度,并且规定对媒体不得"无可奉告",在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可以提任何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而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原则上不得以"无可奉告"来应付。在我的记忆里,这是重庆市委书记提出"在二版找我"后,重庆市在新闻改革中的又一亮点。这一改革体  相似文献   

15.
某报近日刊登一文,叫《××与三陪的故事》,讲述了某运动员与“三陪女”的传闻。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想问:报纸公开登“段子”,合适吗?所谓“段子”,多指在街坊间流传的滑稽可笑的小故事,时下某种程度上已成了“黄段子”的代名词,常被一些人当作闲来无事时调侃、茶余饭后咂味的谈资。“段子”的流行,有较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多样的、复杂的原因。问题在于,报纸为何竟堂而皇之地刊登“段子”?报纸是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相比,它的流传范围广、辐射力度强、舆论影响大。因此,在新闻活动中,媒体及从业人员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一家电视台播报的《山西省为旅游景区门票制定最高限价》新闻说,山西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旅游大省,为了保护游客的利益,制止门票随意涨价的发生,有关部门制定了旅游景区门票的最高限价。但播出的景点画面竟有不少是山东泰山上的景点。这种张冠李戴的技巧使这条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会在受众中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类似这样的情况不少,比如有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在报道农村采用塑料大棚使所种植的瓜果提前成熟上市的电视新闻时,由于需要提前量,便使用往年拍摄的电视画面代替,这样的新闻,很容易在时间、地点、人物等…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到不少关于“毒韭菜”的报道。一些报刊把怎么用农药给韭菜“灌根”“催肥”写的十分详细,如“必须大规模用x(一种农药,原文有具体药名)给韭菜灌根  相似文献   

18.
“孚”“负”二字混用不得若谷“为了不丰众望山东科技出版社对受到基金扶助的科技专著,组织最强的编省阵容……”这是从L东某刊的一篇文章4摘录的。显然,“不3众望”乃“不负众望之误。孕,会意字,从对从子。“子”即卵,禽关孵卵,以爪回动其卵使之均匀受热孵化“...  相似文献   

19.
银行、邮电局,特别是公安局,可谓“老虎的屁股”,舆论大多不敢监督,大众传媒往往也只发发内参.1996年11月15日,《黄石晚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新闻板块:《服务承诺兑现如何?——且看本报记者昨天采访实况》,却官民同好,上下叫好,甚至连被批评的公安局也知错认错,闻过即改.这证明只要看准火候,巧于操作,“老虎屁股”照样可以摸,舆论监督可收到良好效果.一、酝酿良久看火候1996年夏秋,神州大地劲吹“承诺风”.黄石也不例外,至8月底,已有11家“窗口”单位信誓旦旦地向社会承诺,《黄石晚报》迅速及时地报道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窗口”单位的承诺内容.与此同时,编辑部负责人就想到了这么个问题:承诺会不会是赶时髦,搞“一阵风”?并想出了这么个对策:得检验其真伪虚实,促使其把好事办好.选择什么时候来检验?编辑部反复酝酿,达成共识:2个月后较合适.理由是,便于承诺单位层层贯彻落实,同时也是承诺方易出现“疲软”的阶段.于是,我们把“马后炮”打在11月中旬.二、认真策划突破口《黄石晚报》现为周三刊,每周一三五出报.11月11日,星期一,新闻部负责人一一仔细阅读了各单位的承诺书后,决定选择供电、邮电、工行、公汽、公安局和出租车共6家为检验对象.12日下午,抽出6名记者开会布置各自采访重点.统一行动时间  相似文献   

20.
2000年9月1日《新民晚报》教科卫新闻版刊有《进大学最后一次机会(主题,用黑底纹加一号空心标宋字体,十分醒目),请考生今明两天抓紧补填志愿(副题)》一文。读到上述主标题,笔者不禁一愣:进大学(今生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这个“消息”无论对哪位应考者,尤其是那些尚未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应届考生,都无异于晴天霹雳。但细瞧内文才发现,它特指“今年”;并非指“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