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是安徽电大于2009秋学期开始,在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本科、专科部分专业中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主要依托,以网络环境为基本载体,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最终目标,常规教育与网络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共进的素质教育基本思路和模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新疆题材当代文学作品从1963年即入选了中学语文教科书,在随后的五十年里,一直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主干课程,语文教科书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修养有着很大的影响,教科书中的新疆题材当代文学作品,从《哈密瓜的故乡》,到《天山景物记》,再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多样选文,这些新疆题材作品分别体现着号召青年开发边疆、热爱祖国关丽河山、关注人文情感、增强环保意识等思想主题,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宏观角度,按照由新疆起步并走上全国文坛、在新边长期留驻和来新征作短期访问等三种类型,对建国后与新疆有密切关系的汉语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和评述,指出,新疆汉语作家及其作品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价值和不可取代的地位。论文还分析了新疆在发展文学事业上的历史、地缘和文化上的诸多优势,强调了加强内地与边疆文化双向交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课程是高师现代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课程应根据网络交互协作特征、自主性特征,立足学科专业性特点,在课程内容、人文情境、教学策略及教学双方的技能等方面加以建设,以使现当代文学这一传统学科在新时期的网络教学中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现代高校要想全面提升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就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创新实践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时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注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优化改善工作,结合市场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学习水平,有针对性的引进利用教学资源,健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确保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保障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各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将进一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展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小玲 《教育导刊》2005,(12):27-28
一个理想中的优质学校课程,应该是有较强的基础性、能保证学生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课程,是充分体现地域化、适应地区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发挥学生主体性而有利于达成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体优化、和谐共处、互为补充,课程的个性特征颇为明显,有明晰的目标、完整的架构、生动的形态、丰富的内容、充足的资源和较强的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开发利用地域文化推进高校课程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地方特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高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模式,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大学传播文化、创造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创建特色品牌学科,促进全面立体的地域文化研究,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84):88-90
新疆国际化战略对本土的外语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疆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在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素材的偏重方面有不足,未凸显翻译教学的新疆地域文化特色,遑论翻译教学的本地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翻译教学的新疆地域文化特色,提出了凸显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翻译教学理念,介绍了具体的翻译教学方法,最后提出了把计算机辅助翻译手段引入英语本科专业翻译教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经验的角度,分析了《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建设措施,以及此后该课程建设的思路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从“地域文化+五育”:课程建设的理念;协同发展地域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核心;地域文化的存在方式:课程建设的载体三个方面探索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大学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作品阅读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同行的热切关注。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作品阅读教学与文学史教学关系的处理、经典作品阅读的教学和作品阅读教学中对话方法的应用等角度,深化对这一教学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作品选编对于作家、作品经典意义的建构和影响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是中国现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都体现出作为一部作品选编的独立价值。但是相比较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无论是具体的作品选版本还是宏观作品编选的历史发展流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提炼。而选编史研究的缺席,将深刻影响文学研究的平衡,因此,必须关注对于作品选编的研究,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构架,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是中国现当代名著改编的丰收期。由于受政治影响明显,这时期的名著改编在改编时间、原著选择、风格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是中国现当代名著改编的丰收期。由于受政治影响明显,这时期的名著改编在改编时间、原著选择、风格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学作品只有在读的阅读接受中才能体现并不断升华其审美意蕴。在学阅读接受这一动态的演进活动中,情感作为不可或缺的血脉,始终贯穿于学的品味和审美建构之中。无论从主观或客观的角度,学阅读都存在着情感的依附与背离,那是读对生命感情的追慕与诠释。  相似文献   

16.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典型文学历史名著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探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种尝试性方法。它以典型文学、历史名著为载体和途径,以实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完成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双重任务为目标的具有实践性教学特征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依据,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原则和步骤。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广泛的趋势.在课程讲授方面,新媒体的介入给传统的教学行为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从“听讲”到“看讲”,大量视觉资源的引入,要求将其与文学史知识的教学合理结合.同时,新媒体的使用对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问题意识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在探究文学作品名的命名形式和特征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探讨文学作品名翻译的标准,即译者在理解篇章的基础上,译名既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原名所含信息,又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作者的立题意图及其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文章对文学作品名翻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后提出文学作品名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20.
十几个世纪以来,以《乌托邦》为主流的西方文学作品,对理想社会进行了繁复的设计和构想。上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再到文艺复兴后期的《乌托邦》《太阳城》的出现,“乌托邦”思想得到了独立的发展和繁荣。鸟托邦更多的被冠以空想,但是在其空想的背后似乎又隐藏着对科学的启迪,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视角对乌托邦思想中的几个显著特征进行梳理,以期对我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