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新闻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竞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背景下诞生的。随着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泛滥化、媚俗化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本文针对当前民生新闻出现的一些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既保障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闻触角日益向民众生活的内部和细部的探进,民生新闻不仅洋洋大观,而且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大量的民生新闻每天涌现,民生新闻领域的竞争也日见火热。  相似文献   

4.
朱丹 《新闻传播》2009,(8):148-148
作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夜航》的主持人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代表,她们把视线放在普通的百姓身上.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疾苦,并力求能够帮助他们改善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新闻夜航》历任的五位主持人均为女性.无论是其包装还是其话语风格、语态气质均体现了亲切、交流、可亲的特质。在节目改版的《夜航气象》板块,气象主播于硕的风格也为《新闻夜航》主持人的形象增添了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潘阳 《新闻前哨》2012,(10):93-93
如今.民生新闻已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占据着每个台的黄金时段。虽然,民生新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媒体号召力,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认知的不足、新闻来源的不稳定和同质化竞争,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陷入了低俗琐碎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获得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呢?一、树立大民生观念现在,不少地方电视台还把“民生新闻”简单地等同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多局限于家庭琐事、邻里长短、鸡毛蒜皮、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小民生范畴。做出的节目只满足于新闻事实的简单堆砌.缺乏深入的阐释和挖掘,缺乏对现象规律性的把握.使民生新闻流于表象而无法自拔。不得不承认,这些琐碎小事的确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的确能引起人们一定的关注度,可是。如果一天到晚都是这些内容,新闻的内涵在哪里?新闻真正的意义又在哪里?长此以往.民生新闻的生存和发展势必受到极大的威胁,最终会被大众所遗弃。  相似文献   

6.
自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新鲜出炉,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飞速扩张,全国各地方台纷纷推出民生新闻栏目。或将原来的社会新闻节目转型为民生新闻.而这类栏目也普遍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民生新闻受欢迎.一方面是其自身“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特点使然.另一方面,民生新闻中夹叙夹议,轻松自然、灵活简洁的评论方式也让人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的崛起,标志着新闻领域改革与创新迈出了一大步,也给电视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民生新闻的出炉究竟给媒体和受众带来多大作用和影响?值得探究。简析民生新闻的几个特点1.具有贴近性。民生新闻体现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弱势群体的三贴近本义,如《新闻夜航》节目,报道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城市居民供水供热问题,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在纸质传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它既是一种新闻形态.也是一种新闻态度,更是一种新闻立场。党报的民生新闻实践对于很多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定位党报的民生新闻.如何将之做大做强,对于党报来说关系到报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9.
目前,报网互动、与网共舞已成为很多纸质媒体为自己未来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战略选择。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涉及领域广、热点频出的民生新闻,更应强化与网络的真正互动和深度融合.以增强民生新闻的广度、关注度、参与度和干预社会生活的力度,让民生新闻更具影响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民生新闻在新闻领域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围绕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创新,从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民生新闻的内涵和特点、民生新闻的采写技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小平 《新闻爱好者》2010,(10):111-112
最近几年兴起的民生新闻由于本土化等特点而备受当地受众的喜爱,很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各地电视台都在强力打造民生新闻栏目。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电视媒体之间,电视与广播、报纸、网络媒体之间的民生新闻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视民生新闻的路子越走越窄.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2.
张鹏 《新闻世界》2012,(10):55-56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应反思和校正民生新闻的误区,不断完善与发展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中国新闻领域里出现的最大亮点就是民生新闻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新闻改变了原有的高高在上、并且板着冷面孔说教的姿态.而是由“俯视”变为“平视”,直击社会问题,贴近百姓,关注民生。从上世纪90年代厦门电视台的《特区新闻广场》和福州台的《新闻110》,到之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这些民生新闻栏目的推出,开拓社会新闻报道的外延,更多的有关百姓的家长里短,更多的逸闻趣事、更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类信息.进入了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4.
孙伟 《新闻传播》2010,(6):75-75
对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新闻价值的辅助性因素的运用.是民生新闻兴起的最重要因素。对于电视传媒而言.画面不到位.再好的戏也出不来。镜头语言运用的好坏对于民生新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民生新闻如何正确运用镜头语言.做一个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许海龙 《新闻世界》2008,(10):46-47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民生新闻成为众多媒体主打内容。素以亲民形象赢得市场的都市报更是成为民生新闻的倡导者、先锋者、实践者。为了将民生新闻做足做大做强,他们开辟专版,设置专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关注百姓衣食住行,报道群众生老病死,这就大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贴近了百姓的生活,赢得了读者的信赖。民生新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百姓工作生活的需要,深入研究民生新闻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做好民生新闻,既是都市报关注民生、民情、民意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都市报发展壮大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把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作为民生新闻诞生标志,而民生新闻的孕育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初的市井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栏目是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地方电视台参与新闻角逐的重要阵地,其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以及丰厚的广告回报显示了民生新闻强大的生命力,近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也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1]。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显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关注民生,解决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如何让新闻走进老百姓,反应他们的心声,谱写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广大媒体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笔者就探讨了民生新闻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此有所帮助,也希望我国的民生新闻报道能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民生新闻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最生新闻以其固有的薪闻特质、庞大的受众群体,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如何做好民生新闻也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是近几年来的热点之一.当民生新闻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收视奇迹的时候.也出现了低俗化的现象.失去了本该具有的那种有思想而不平庸、有趣味而不肤浅、有见解而不偏激的品格和社会守望者的功能。民生新闻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赵洁 《新闻传播》2010,(7):51-51,53
电视民生新闻以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富有生活性、地,域性、服务性、监督性的特点,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及本世纪初异军突起。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如今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报道内容碎片化、报道主题窄化、同质化严重等,都制约了民生新闻的发展。本文以福州电视台《新闻110》为例,运用内容分析。从发挥媒体功能,扩大报道领域,突出本地化和互动性等方面,对民生新闻进行解读.并探讨当前形势下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