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是群众中的异类,也是作家中的异类。他离群索居,不仅对社会、政治和文学圈子,对自己亦保持相当的距离。在自传《青春》中,他以充满自我嘲讽的语气,以第三人称和现在时态回忆往事,并自创了一个词“autrebiography”来形容这种文体,以区别于“auttobiography”(自传)——“autre”是一个法文词,有“另外”或“他者”之意。  相似文献   

2.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在其小说新著《伊丽莎白·科斯蒂略:八堂课》(Elizabeth Costello:Eight Lessons)中,借一位虚构的澳大利亚女小说家之口,发表了八篇主题各异的演讲,在题为“恶之问题”(The Problem of Evil)的“第六课”中,库切再度审视了酷刑与作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他始终关注的问题。早在发表  相似文献   

3.
下面这几组字,在使用中容易发生混淆,也应注意分辨。扎札“扎”读zhā,左旁是“扌”;“札”读zhá,左旁是“木”。“扎”相当于刺、钻,例如“扎手”、“扎刺”、“扎根”、“扎进水里”等;又表示(军队)住下,例如“驻扎”、“扎营”、“安营扎寨”等。这个意义繁体写作“?”,后来简化为“扎”。“札”本义指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引申指信件(“书札”、“信札”、“手札”)、摘录(“札记”)。“扎”又读zā,表示捆、束(“扎彩”、“扎裤脚”、“扎皮带”)或捆在一起的东西“一扎干草”)。“札”不能这样用。曝爆“曝…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7,(13):79-79
今年5月,《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2007年中国名人榜”,一个从未在该排行榜上出现的名字——易中天,突然跃居榜上,是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晋身前50名者。易中天跳脱学术窠臼,成为市场明星,主要来自他一系列的“品人”作品。在他笔下,刘邦、项羽、曹操不再是刻板化的人物,而是有复杂人性的生命。品人通透,正是他超越千百名历史学者,  相似文献   

5.
文学大家的形象,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遮蔽了库切其他身份的荣辉。其实,库切还有其他很多流光溢彩的身份:他现在身体力行素食信念,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他经常研修前沿语言学,是一个资深语言学学者;他不断撰写长长短短的文评,  相似文献   

6.
提起他,可能很多人都熟悉,熟悉他是一位痴迷于医学、新闻和歌词旋律中的青年军旅作家“医博士”从军1990年12月,在安徽省宿松卫生学校学医3年的张爱勤,像其他男儿样,带着火热的追求跨进了军营,梦想成为军营中的一位‘“白衣天使”。新兵训练结束,他分到通信连当了一名气普通通的通信兵,从医的愿望破灭了。可他坚信:“’力量在自己身上,路就在自己脚下。”张爱勤在默默地求索着,他的业余时间全部扑在医学研究上。两年后,张爱勤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参加了在北戴河召开的“全军第三届肾脏病学术交流会”(他是唯一的战士代表)。出…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07,(13):79-79
今年5月,《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2007年中国名人榜”,一个从未在该排行榜上出现的名字——易中天,突然跃居榜上,是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晋身前50名者。易中天跳脱学术窠臼,成为市场明星,主要来自他一系列的“品人”作品。在他笔下,刘邦、项羽、曹操不再是刻板化的人物,而是有复杂人性的生命。品人通透,正是他超越千百名历史学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芦苇的风骨     
《赵丽宏散文》(上、下),赵丽宏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过,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在颁奖晚宴上的简短致辞中,自始至终所谈论的,都是自己的母亲。“我的母亲要是活着的话,该是九十九岁半了,”他说,“……不管怎么说,我们在通往诺贝尔奖的途中所做的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包括凶手在内共33人丧生。在校方与警方尚未查证枪手身份的情况下,《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的专栏女作家麦克.斯尼德(Michael Sneed)于当晚在该报网站抢先报道:枪手是持学生签证的中国人。此文引发部分媒体的跟风炒作,舆论为之哗然。次日,警方确认嫌犯为韩籍学生,谣言随之销声匿迹。然而,媒体何以出现“集体误报”等问题,着实值得业界深思。  相似文献   

10.
徐鸣 《档案与史学》2011,(12):34-37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已向国外派遣了几千名大使,以代表国家履行庄严职责。在这些大使中,有战功卓著的“将军大使”(如姬鹏飞、黄镇),有英姿飒爽的“妇女大使”如首位女大使丁雪松,有外交学院毕业的“学子大使”。可号称“作家大使(纯粹以写作为生)”的估计独此一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作家王任叔(笔名巴人,1901.10.19~1972.7.25)。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巴蜀大地孕育出最贴近“三农”的人民作家,成都简阳籍作家周克芹(1936—1990年),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强烈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感,用纸和笔发出时代的呼唤,深情讲述当时农民的生存困境与内心渴望,引发全社会对“三农”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10年中,法札尔·西克(Fazal Sheikh)一直致力于拍摄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非洲难民、墨西哥移民、地位卑微的印度妇女等。西克把自己称为艺术家中的激进主义者。他使用肖像摄影的手法来表现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粗犷的美丽》是雨克的第一本摄影集,该组图片描述的是德克萨斯州一个被社会问题“击垮”的小镇维多尔(Vidor)。他的仰慕者非常多,戴夫·安德森(Dave Anderson)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当代青年作家中,很少有如苇岸这样努力追求“人的完整性” 的作家。在我看来,这与他的教师身份没有太多的关系,而是与他的为人为文思想有着直接的关联。他自小生长于北京远郊的昌平县,从成人到离世几乎没有远离过生活着的地方。然而,就是在乡村与城市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里,“基层”是指各种组织中最低一层,基层和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我国基层广播节目主持人是这样界定的:在基层广播节目中,为听众主持固定节目的人,叫做基层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别于新闻通讯和文章的播报者,主持人是以他(她)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个性,直接面对听众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主导地位,他(她)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一档节目的各个部分,但直接向听众播信息。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将所有精力投入声音这唯一的表达方式中。因此,基层广播节目主持人应注重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我从审美情趣、意境美、幽默感、脱口秀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焦健  姜薇薇 《大观周刊》2011,(13):31-32
库切小说《福》是对《鲁宾逊漂流记》的重写,所要表达的是对殖民、帝国和历史权威的怀疑和解构。本文试从身份的角度切入,结合两部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讨论库切的叙事策略,分析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中对于话语和权力的思考和书写。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 在加州克莱蒙特家中去世,终年95岁。 德鲁克死时已享“现代管理学之 父”的盛名。近年来,他的此类著作在 中国,拥戴者甚众。但以为《旁观者》是 又一本“How-to”类的指南、想从中得 到“指点”的经理先生们或会失望,因 为在这本回忆录中,作者并非以管理学 教主的身份出现,而是一位集历史学 家、哲学家、艺术鉴赏家、作家和记者 等诸种角色于一身的老派知识分子。 德鲁克说:“旁观者没有个人历史 可言。”所以本书不是一部纯粹的个人 史,而是分章忆述了对他 此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从他充满了喜剧色彩的奶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6,(1)
我的“函授大学”文周竞编者按:周竟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故事大王”,童工出身,由读“函授大学”——报纸期刊而步入文学创作。他是一个有心人,一个见了知识如饥似渴的人。一个作家成名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当初给他“每信必复”的报刊编辑(也可称之为“函授大学”...  相似文献   

18.
王宇 《新闻传播》2007,(12):36-37
47年前,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首先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他是在肯定电视的威力时提出这一概念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电视就是“地球村”得以成为现实的技术力量或者说技术手段。如今地球变小了,麦氏预言的“地球村”也已经部分成型,不仅在经济上日益鲜明显露,而且在文化上也有强烈体现。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西、中外文化正日益融合,今天的生活观念已经模糊了“我们”和“别人”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文化界对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度沉寂的文学家的发掘,人们对散文家梁遇春的名字已经不再陌生了。但是,他在书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却依然鲜为人知。梁遇春(1906-1932)虽然过早夭折,但他已经是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由于他的散文(大都收入散文集《春醪集》和《泪与笑》中)创作,而被胡适誉为“一个极有文学兴趣与天才的少年作家”,被郁达夫誉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英国散文家兰姆的笔名)。他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深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第二年返京,在北京…  相似文献   

20.
张小龙 《大观周刊》2012,(27):14-14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他在1827年发表的《序言》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 原则。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在《恶之花》这部诗集中浓缩出他的艺术主张—“以丑为美”。两种文艺观既存在着内部“和谐”一面,又呈现出各自“不和”的特质。本文欲从两人“美丑”文艺观中的“和”与“不和”两个方面具体论析二者之间的共性与区别,从而对两种文艺观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