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语文阅览课存在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已经注意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就必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阅读。因此,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语文阅览课。但在组织上阅览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目的,无计划,很随意。按理来说,不管是什么课,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的。语文阅览课,毕竟也是一种课。语文阅览课,自然应该由语文老师来组织上课,由语文老师来明确阅读目的。可是,有多少老师认真思考过:语文阅览课,要怎样  相似文献   

2.
一朱永新说得好:"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钱梦龙告诫后学同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全赖阅读能力的提高。无论从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还是精神的完善,阅读都是"执一御万"的捷径。在长期的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已经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到底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所得提出以下几点浅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小学语文老师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使其从阅读中获得终生受益的精神力量。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成了值得语文教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小学语文老师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使其从阅渎中获得终生受益的精神力量。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成了值得语文教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王巧枝 《小学生》2012,(11):58-58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门课,我们要让学生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其中阅读能力是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的。于漪先生曾说过:"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从教学时间的分配看,阅读教学所占的时间是写作教学的两倍。但是当今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很多老师都在寻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捷径或方法,希望能够发现其中的秘笈。于是乎,许多阅读  相似文献   

7.
一、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指导必要性浅析 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看,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观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钱梦龙老师说:"阅读史就是精神的发育史."对于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阅读对他们的精神成长、个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精读课本的几十篇文章对高中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有良好的"智力"背景.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我校有可观的人文阅读与生命教育的资源,建有儿童文学阅读示范阅览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有广阔的天地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也会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教改出现新的局面.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带老师改."  相似文献   

10.
正开篇语:朱永新老师曾经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精神发育的历史。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一个人童年的阅读经历,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其精神的诞生。阅读之于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并非所有的阅读都是正面的、有效的、有其存在价值的。钱理群老师说"好的阅读是为人的精神打底的",那么反之,不好的阅读,其实也可能对人生造成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好处很多很多,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更需要阅读,引领学生阅读,指导学生习作,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课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等等,都需要阅读。语文老师酷爱阅读有以下几大好处:一、阅读使我们更具专业的知识;二、阅读使人储备更广博的知识;三、阅读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四、阅读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五、阅读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是无法实现的。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需要千锤百炼,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也都需要日积月累,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尤其如此。课内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要保障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教师还必须开发利用课外资源,做到课内外结合,引领学生学会阅读。近年来,我在培养学生阅读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3.
<正>一、向名师学习,培养语文情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三种境界,王崧舟老师在《语文的生命意蕴》也谈到三种境界:"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不同的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极无痕。因此,好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是无痕、无课的,一咏三叹,余音绕梁。王老师眼中:情文相依,文情相生,才是语文的充实。实的语文,才是美的语文,诗意的语文。所以没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普通老师很难达到王老师的课堂境界。王老师的精彩诗意课堂我们可以借鉴,甚至可以复制,却很  相似文献   

14.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越来越深刻地体悟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可怕的怪圈:老师和学生都在语文学科花了大量心血,到头来学生只会做题考试,不喜欢读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误。本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优秀的、儒雅的读者,而最终他们却变为解题机器,成了远离阅读的人。把学生培养成热爱阅读之人,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之人,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与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课堂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该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索。一、紧扣阅读目标,重视能力取向沈大安老师在省"优化练习和作业"的讲座上有这样的要求:练习和作业要跟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不同学段的练习应有所侧重。第二学段可以侧重达成哪些阅读目标?笔者根据课标,将第二学段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潜能"、极为重视。而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者要创造出能创造的真、善、美的活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积极把语文课堂营造成有利于学生创造型阅读的乐园,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中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17.
张超 《教育艺术》2002,(7):54-56
阅读兴趣 ,是语文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语文能力、文化素养的培养 ,精神世界的提升 ,便无从谈起。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和人生的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好读书的有深厚底蕴的文化人 ,而不是浅薄功利的应考工具 ,是语文教育应着力探索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积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我感到自主式阅读才是阅读的本质 ,才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根本途径。自主式阅读 ,也可称为“自然阅读”或“感受式阅读”。其基本理论是 :读者(学生)凭需要兴趣 ,主动、独立地阅读 ,而非被动强迫…  相似文献   

18.
王田英 《陕西教育》2009,(7):106-106
一、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内因条件。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初中新编语文教材选录了大量的优秀文章,注重知识、能力以及情理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健康个性以及刨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教材尤其是阅读课文所选作品文字优美易懂,美文背后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诸多阅读理论中,"本色阅读"不失为一种朴素而本真的阅读理念,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群文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群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思维进行群文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愿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做学生群文阅读的启蒙者,做学生群文阅读的点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