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内容的可信度是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可信度较低的传媒及其内容很难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决定可信度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传媒在新闻报道上是否既报喜又报忧便是因素之一。一般的看法是,既报喜又报优的传媒比只报喜不报忧的传媒更能获得受众的信赖;即使是同样一条信息,经由前者传播也比经由后者传播更加可信。但这种看法目前还停留于定性的阐释和分析之中,尚未得到传播学定量研究的证实,因此还未成为新闻传播界一致公认的结论。这种状况固然与注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却也是受到了量化困难的限制,因为“既报喜又报忧”和“只报喜不报忧”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对某种状况的大致描述,要将其衍化为定量的指标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一提起新闻真实性问题,人们总是把眼光盯在报纸版面的字眼上,什么人名、地点有误,或时间相差有几等等。当然,这也是应该的。但是,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查一查那些应报道却没报道的新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理应如实地既报喜又报忧,才能使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倘若只报喜不报忧,或只报忧不报喜,尽管所报的喜或忧都是真实的,人们还会产生“不真实”的印象。过去,我们的报纸干了不少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3.
读罢吴昊的《“十大新闻”联想》,接着又看完林勃的《破一破这个“惯例”如何》(分别载《解放日报》“解放论坛”1月8日和1月23日),颇有新意,说明新闻领域的改革已经到了真正提上议事日程的地步了(但未必是非从国际新闻能否上头条开始)。对于国人崇尚的“十全大补”病,新闻报道中的报喜不报忧,重大的国  相似文献   

4.
“报喜不报忧”的新闻观点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曾经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谁要报忧,谁就得承担可能被打成“分子”的威压,逼着人们(包括新闻界)只好跟着说假话空话大话。同时,"报喜不报忧"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积淀。  相似文献   

5.
“渤2”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震动很大,影响很大,对干部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对群众是有力的鼓舞。这项成功的报道,给我们新闻战线提出了不少引人深思的启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新闻报道,应当从多年来报喜不报忧的不正常做法中彻底解放出来,走主要报喜而又报忧的实事求是的路子,这也是新闻改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我国南北接连发生数起重大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新闻报道如何报道,也面临着考验。可以说,新闻只报喜不报忧的历史基本结束了,但报小忧不报大忧及报忧的限制之多、报道之缺乏情感、深度,给不少读者留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我国南北接连发生数起重大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新闻报道如何报道,也面临着考验。可以说,新闻只报喜不报忧的历史基本结束了,但报小优不报大忱及报忧的限制之多、报道之缺乏情感、深度,给不少读者留  相似文献   

8.
关于"负面新闻"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闻逐渐摆脱了过去"报喜不报忧"的习惯,"负面新闻"多了,于是有关"负面新闻"的理论和实践困惑也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让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对灾难报道讳莫如深,即使面对灾难新闻,也多着眼于"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①这种有救少灾的原则进行报道和处理。然而,这次汶川大地震,媒体没有刻意用大量篇幅来唱英雄主义赞歌,反而更多地以被救者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对待消防突发事件的负面报道 出于社会稳定、发展经济等原因,我国的新闻媒体历来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前,这种现象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大环境的日益宽松,以及国内新闻界不断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新闻理念,我国的新闻媒体逐渐打破"报喜不报忧"的局面.对于灾难性事件,政府认识到一味地隐瞒回避,不仅不会稳定人心,有时反而会引起民众更多的猜疑,从而可能引发另一种灾难,因此不断放松对媒体在负面新闻报道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今中外的新闻传媒,都非常重视这种突发性的灾难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讲,越是灾难发生的突然、严重(当然是人所不愿的),越是发挥新闻作用的时侯。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难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报喜不报忧的报道少见了,“一次事故出一批英雄”的凯歌式报道减少了,一批触及“热  相似文献   

12.
内地某省委书记关于"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正面报道"的讲话,在新闻界掀起了波澜.一些评论者认为,在领导人喜欢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下,强调舆论监督是一种正面报道,是对舆论监督的支持.这种拍马屁的言论,恰恰说明一些评论者根本不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也不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13.
张宗鹭 《青年记者》2007,(16):65-66
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尚不十分成熟,这与新闻从业者没有深入分析受众心理,以及固守传统报道"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方式有关。这就造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信息     
既报喜又报忧的新闻发布会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南京军区空军于7月21日召开了有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十多家新闻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南空部队负责同志既谈经验又谈教训,既谈成绩又谈问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既然社会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那么,作为一种权威的新闻媒体,倘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所谓“报忧”,通常是指批评性报道.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目前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市场的一些观点仍对开展批评报道有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报喜”与“报忧”,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对特定概念,也是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 回顾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会发现党报的“报喜”或“报忧”始终是依据各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而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在数量比例上有所变化。而“报忧”的指导原则也始终紧紧围绕党性原则这一中心。在党报“报忧”的历史上。“报忧”的政治功能始终居于第一位;至于“报忧”的新闻报道功能,则直至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才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7.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理解别人的语言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可是,稍为认真地注意一下报刊上的文字,就会发现不少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即令是一般人认为最容易掌握的句号、逗号,也有不少混用、错用的。 1、有些领导人头脑发热,只爱报喜者,不爱报忧者。以为报喜的是“自己人”,报忧的是往自己脸上抹黑,是拆台。结果是什么“报喜者得喜,报忧者得忧”。这无异于败坏党风,堵塞言路。实际工作中是既有喜也有忧的。应当树立起一种有喜报喜、有忧报忧的良好社会风气。 2、这些不法分子无视国家法律,从外地购进香烟装潢,利用自产烟叶,偷偷加工仿冒……名牌香烟,并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全  相似文献   

18.
一、正面报道是任何一个新闻评论性栏目生存的基础 正面报道对于实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包含多个品种的新闻报道来说,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新闻从业人员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即认为西方新闻观念表达的是一种“乌鸦文化”,报忧不报喜,我国新闻观念体现的是“喜鹊文化”,报喜不报忧。在实践中,媒体从业者往往存在着操作上的偏好,认为正面报道题材由于不具备批评性报道所可能展开的引人入胜的情节,缺乏步步追踪的悬念,因而往往面临题材上先天的被动。其实,就当代我国媒介的现实环境来看,正面报道是任何一个新闻评论性栏目生存的基础,在评论类节目的选题来源中占有主体位置。  相似文献   

19.
以国家女排等节节胜利为开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单位,及时、生动地报道了体育健儿为社会主义祖国英勇搏击的战斗风貌,成绩是很大的。这对于振兴中华,激励群众的斗志起了很好的作用。就整个体育报道来说,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 一、存有报喜不报忧现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在报纸上所占的比重很大,然而相当一部分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前几年,我们曾力图通过规定每个版的发稿条数、增设各种集纳专栏、美化版面等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不于在报道形式,而在于报道内容。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报纸上宣传的与他们想知道的或自身所感受到的不一致,有的距离甚远。读者最关心的、议论纷纷的“热点”,报纸上没有反映;有些是非一时不易辨清的“难点”,读者迫切期望探讨,寻求答案,而报纸却一言不发;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喜欢反面文章正面作,报喜不报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