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2.
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开头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课本对“河阳”的注释是“黄河北岸”。我们认为,“河阳”应是古地名。一、从时间看。新版《辞海》“河阳”条目有注:“古  相似文献   

3.
初三册《愚公移山》一课,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教材注: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这是无可非议的,河阳也确实在黄河北岸.但如果照此讲来,“河阳之北”则可译为“黄河北岸的北边”(五省区编的《教参》就是这样译的)。这样未免显得重复罗嗦.大家知道,古文讲求对仗,而“河阳之北”恰与上面的“冀州之南”相对,教材注冀州为古地名,那么河阳也应为古地名.查南充师范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可知春秋时晋国即有“河阳邑”,地处黄河北岸,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5.
“河阳”应作地名解贵州付泽光《愚公移山》(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社版)一文中,把“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之“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一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也用此说...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7.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 贵刊在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上,发表了牟应杭同志的《古地名集释》。其释“太形”条目云:“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这样看,“河阳之北”句,即:黄河以北的北面。这在讲《愚公移山》时,岂不令学生费解了?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一词的注释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这条注释仅说明了“河阳”一词的来由,未点明是一个古地名,欠妥善。“河阳”应是个古地名。根据《辞海》中“河阳”条释:“古县名。春秋晋邑,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愚公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清代历史电视剧很多,每每有皇帝下诏书的镜头,诏书的开头语许多演员读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读法是不对的,准确的读法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作为诏书的套语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清朝继之。“奉天承运”只能用在皇帝头上,其他人是绝对不能沾染的,否则会招致杀头灭族之祸。“奉天承运”四个字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意义极为丰官、源远流长,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这需要从“天”、“运”及其与皇帝的关系说起。  相似文献   

11.
释“亲戚”     
初五册语文课本《〈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用了两个“亲戚” :(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课本对这两句话中的“亲戚”都未作解释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将这两句翻译为“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 ,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师教学用书》将文中的第一个“亲戚”解释为“兄弟骨肉”对不对。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兄弟”指哥哥和弟弟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由此可见 ,这一解释的意思重复包含…  相似文献   

12.
释“主导”     
钱梦龙老师在80年代初提出来的“三主”教学观,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改的发展。“三主”之中。以训练为主线,似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吻合,因为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不是从“训练”而得,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却是颠扑不破而且历久弥新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不过,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又使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两者难以和谐接轨,因而尚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记得巴金说过“只有写,你才会写”,其实此话不但适用于写,读、听、说三项也无一例外。语文教学只有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收到提高语…  相似文献   

13.
释“臻”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中“臻”字所收义项都是七个,但七个意义并不完全一致;另外,所收义项与所引例句有些并不恰当,不能清晰地反映“臻”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从“臻”的本义出发,结合其常见的词语搭配情况和构词情况,认为“臻”的义项应为六个,并说明了这六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 5册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抵足而眠”一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案》 ,将“抵足而眠”释为“两足相碰 ,共枕而眠” ,但笔者认为“抵足而眠”应释为“同榻而眠 ,分睡两头”。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1998年版 )释“抵”为“用角顶 ,触” ;查《词海》释“抵”为“碰”“触” ;查《新华成语字典》释“抵”为相触 ,“抵足而眠”为同榻而眠 ;查《现代汉语词典》 ,其中由“抵”的原意引申出了“抵触”、“抵抗”、“抵挡”等词条。从上述古今词书“抵”字的解释看 ,都言有来自相反方向的接触之意。由此可见 ,“抵足…  相似文献   

15.
释“鬼”     
胡津龄 《学语文》2003,(4):47-47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鬼”的第一义项都是“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说文》:“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厶。”“从人,象鬼头”是指该字为“人”的象形,但“鬼头”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6.
“抠门儿”,《汉语大词典》释为“方言,吝啬”,《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方)吝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济南】吝啬”。“抠门儿”为什么会有“吝啬”的意思呢?这要从“抠门儿”的“门儿”谈起。  相似文献   

17.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18.
释“田田”     
乐府诗《江南曲》里“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一句中的“田田”一词,对它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新《辞海》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的注释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19.
释“菹”     
张琴 《现代语文》2013,(5):54-55
"菹"在上古三代是极为普遍的一种菜肴,在文献中出现频繁。本文从上古文献典籍出发,探寻了"菹"的特征和得名缘由,并对"肉酱"与"肉菹"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常都说“头破血流”,成语辞典里也收了这一词条.可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描写那位老妇人被人力车工人车把子带倒时却用了“头破血出”一词。一字之易,极有道理!有人说,“头破血出”是名绍兴上话,是个优秀的方言成语,这有《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倪大白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证。除《一件小事》外,鲁迅还在《呐喊·端午节》中写过:“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其实,“头破血出”古已有之。曹雪芹和《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拿情书”中已用过了。那是小霸王薛蟠用碗砸了张三之后,张三娘在县官面前所说的:“我的青天老爷:小的就唬死了!跑到那里,看见儿子头破血出的躺在地下喘气儿……”这又似乎与绍兴方言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