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戏曲研究成就非凡、特色独具。笔者以为,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当时的整理国故运动中,力图探讨这一特定时期戏曲研究的总体特征和生存状态,进而解构其兴盛之内外机缘,对其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钱穆是廿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了近代文化发展中两种不同的理念。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开创风气的闯将,胡适往往被人们看成“新”的形象。而作为传统文化守大成的钱穆,却被人们作为“旧”的形象。 一、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 比较胡适与钱穆在文学观上的差异,不但有助于准确把握两位大师的各自贡献,对进一步理解新文化运动也将不无裨益。 胡适(1891—1962年)与钱穆(1895—1990年)都是上世纪末出生的一代大家。胡适年长钱穆4岁,成名却比他早十多年。胡适自小又在安徽受的私  相似文献   

3.
在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历程中调和论占重要地位。李大钊调和观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近现代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还与新文化运动中的调和思潮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吴虞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由于特定的时代的原因,以吴虞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把“非孝”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希望通过对传统儒家孝观念的否定,从而推翻专制政治,使中国传统的思想形态出现重大转折,逐步走向民主与自由。而吴虞“非孝”观念的产生又与其家庭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吴虞对儒家孝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正>自由是五四启蒙运动价值转型的中心课题。以人的现代化为其旨的新文化运动,是以追求人的解放的人本主义为其思想底蕴,而以自由为其终极价值目标的。在五四启蒙学者中,李大钊的自由观是深刻而独具特色的。他不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启蒙思想家而大力呼唤过自由,而且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轫者而对社会主义自由问题进行了独到的理论探索,为我们留下了社会主义自由论的宝贵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6.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吴宓受西方新人文主义的影响,针对新文化运动和孔教活动,站在与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相对立的立场,通过学理辩析,凸现孔子在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阐明孔教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人文道德学说,并站在中西古今文化比较的高度,提出了以孔教为基础,融合世界上其他宗教和哲学的中国文化重建构想,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孔子儒学以及儒教的本质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戏曲观是以戏为本,曲白并重,讲究当行本色。作为其戏曲理论的核心,丰富完善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体系;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促进了清化戏曲的繁荣与鼎盛,为“南洪北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流风余韵,延及当今。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该运动倡导者之一的陈独秀,痛切感到封建纲常和政治制度是阻碍国民觉醒和社会进步的最大敌人。他针对梁启超.严复二人将竞争与互助对立起来的进化现,用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将二者统一起来的辩证进化观,指出救国必先破除封建纲常,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以适于竞争的世界和时代,并为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进步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本文系统地论述了胡适的文学观,并从几方面论述了其文学观的两重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渔从戏曲创作、导演、表演三方面观照戏曲接受问题,建构起他的戏曲接受观。观众本位是其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崇尚通俗是其戏曲接受观的艺术追求,娱乐至上是其戏曲接受观的功利取向。李渔戏曲接受观融汇了前人理论探讨的成果,凝聚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论的视野中,歌剧是由贯穿其始终并在其中占支配地位且起主导作用的音乐来揭示的、在舞台上进行、并包含语言的一系列戏剧情节所 构成的戏剧。音乐在歌剧中占据支配或统治地位是对音乐“质”的说明,音乐贯穿歌剧始终是对音乐“量”的说明,音乐在整部歌剧中起主导作用是对音乐“功能”的说明。歌剧与戏剧、戏曲、音乐剧在历史起源和发展、结构、音乐功能、舞台表现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相似文献   

12.
梅鼎祚是晚明颇有影响的戏曲家,其剧作风靡万历剧坛,本文主要从他的剧作和一些序、文中梳理、探讨他进步的戏曲观:他热衰于戏曲交流与传播,重视戏曲交流;开导“主情”之风。提出“曲本诸情”的观点;并指出他的戏曲风格呈现动态的变化,转变骈绮风格,推动“辞”、“律”并进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西交流增多和西学渐进,汉语在现代性表达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新文化运动前后,诸多学人围绕国语、汉字、国语文对汉语的表达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摸索和争论。他们的探究不仅成为汉字改革的重要推力,同时也在文章与词语书写的改造中丰富着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文化意识。从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来看,语言文字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但也有其内在的规定性。鲁迅、钱玄同那代人思考汉字与汉语的表现力,是从变化的需要提出来的。因为是探索性的讨论与实践,成就与偏差都有,一些基本的观点成为后来学界不能不面对的话题。母语的变化与发展,是靠历史的积淀方能实践的。回首来看,学人们对汉语表达的探究不仅有其历史必然性,更有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最突出特点是就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多方位比较,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努力分解旧质,建构先进文化。在比较、实践、选择中,其文化创新思想最终走向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面对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危机,李大钊、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得不全面评估中国固有文化,并思考其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既有根本倾向上的相同或相似,也有具体细微处的差别与不同.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批判传统文化还是推崇西方文化,李大钊的态度都比较平和,而陈独秀的态度则较为激烈....  相似文献   

16.
因为五四时期与《新青年》展开东西文化论争,《东方杂志》遂长期以来被认作是保守力量的代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手。而事实上,1920年改版后的《东方杂志》不仅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扎实推进者、建设者和宣传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从辨析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探讨新文化的发展路径、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施、保持对新文化运动正确的心态等四个方面可看出《东方杂志》对于五四新文化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中国女权运动思想史上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之中、之后各自表达了一套女权言说,从中可以观察到这些言说与他的更为宏大的叙述——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替有关。女权与国权、人权、阶级权之间本来具有相当距离甚至冲突,却没有影响到陈独秀对它们的兼顾。其基本的原因,在于20世纪早期中国面临的空前危机,需要急切调动全民的力量来应对,而女性在功能、数量上都不容忽视,故引起重视并将女权论说朝推进国权、人权、阶级权的方向开展,注重其“人”的同质性。可见陈独秀的女权论说,与西方女权主义反对的“性歧视”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谈不上所谓“男权释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的报刊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撰,让陈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以个人自由为核心,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9.
邓涛 《培训与研究》2009,26(11):34-36
陈独秀的报刊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撰,让陈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以个人自由为核心,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20.
祁彪佳是明末著名戏曲思想家,其戏曲情感观体现出新旧并存、情理相依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基于历史背景、个性特征、古籍文献,运用多维视角,从情采关系、表达方式上具体阐述了祁彪佳的戏曲情感观,试图对其文质并重、自然婉转等特点作一个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